老子对“礼”的重视,远超我们的想象,后人不懂“密文”都读反了
我们用周天子“密文”(以下简称“密文”)解读了《帛书·老子》第一章的前三句之后发现,“真正的老子”与我们以往所理解的“老子”是完全不同的。
在我们以往的认识中,从司马迁开始,都认为老子是反对“礼”的,而“礼”又是孔子儒家的核心。所以,在历史上,就把“老子的道家”与“孔子的儒家”划分为完全不同的二家,甚至是对立的。
用常规汉字字义解读通行本《道德经》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又坐实了老子与孔子在认识上的对立。
相信看过本专栏前面文章的网友已经知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完全是因为古人不认识“密文”造成的。通行本《道德经》就是王弼在不认识“密文”的情况下,用“通假字”通假出来的、挂着老子名字的另一本书。
而用“密文”解读出来的《帛书·老子》第一章,老子对“礼”有着异乎寻常的详尽论述。就以本专栏目前的解读进程来看,老子对“礼”已经进行了很详细的描述。
整个“心智系统转换”练习被老子分为四个阶段:“禮”、“義”、“仁”、“德”。其中,“禮”是最为基础的“入门”阶段的练习,只有把这个基础的“入门”练习练好了,才能进行后面的练习。
老子对在“礼”这个“入门”阶段,所要练习的关键,也非常生动地用“密文”的“乱”字描绘了出来。
这个在“入门”练习中的关键就是:练习者要体验到“感知的主体”自身的“劲”,体验到这种“劲”,“感知的主体”就能开始练习向“隐性世界”回归。
其实,老子通过这个“乱”字,为人类揭示了人类所有修行的“入门”诀窍:找到“感知的主体”自身的“劲”。
若找不到这种“劲”,人类的任何一种修行都不可能入门。而要找到这种“劲”的练习方法,就是“礼”。
老子在讲完“夫禮者,忠信之泊也”之后,又专门写了后面这一句,对“礼”字进行了更深入的讲解。因为甲骨文“礼”字本身,就包含着让练习者体验到这种“劲”的具体实操方法。
请看原文:
帛书甲本:〔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帛书乙本: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王弼本: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始。
一、“前”的“密文”字义分析
上图,是甲骨文“前”字。
甲骨文“前”字的造字,采用的是内外结构。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5%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3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