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12/27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878393166369858&wfr=spider&for=pc

上期回顾

在《道德经》第八章,我们学习了老子的辩证哲学。做事与做人就应该像水一样,即可动也可静,即可高也可低,即可冷也可热,即可方也可圆。亦如中国古代的铜钱一般,外圆内方,也是在暗示着一种圆润的为人处世之法。

那在《道德经》第九章,老子又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哲学呢?一起来赏析...

《道德经》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

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

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悟之所得

在这一章里,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意思是“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在这里,老子是想告诫世人,不要对自己得到的权利地位而感到自满自骄,要能把控住自己的内心,不因为这些身外之物而失了本心。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太过于锋芒毕露,只会让自己越早的失去已得到的一切。就如“金玉满堂”,将自己的财富炫耀给别人看,那必然会吸引盗贼或是有心之人来窃取,最终“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如果你因为自己的“富贵”而过于骄傲,对待别人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样的行为只会让世人厌恶,最终不光会失去拥有的,还会遭到世人的遗弃,这些都是自己纵骄留下的祸根。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当你已经到达成功的高度,享受成功果实的时候,你就应该考虑如何退居,而不是贪心的想要更多,这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春秋末年的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范蠡。他自幼出生贫寒,但勤奋好学,积攒了一身才华。早年因为楚国的黑暗统治,他选择投奔越国。在越国被吴国打败之后,只剩兵卒逃亡会稽山,而范蠡就在越王勾践穷途末路的时候,投奔了越王。他向越王勾践断言:“吴必败,越必兴”,并谏言越王屈身吴国,等待复国时机。

然后,越王相信了范蠡的话语,并封范蠡为上大夫。范蠡陪同勾践在吴国为奴了三年,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了灭吴的九术,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辅助越王在二十年后灭掉了吴国,成功复兴了越国。

灭吴后,范蠡和文种都立有大功,范蠡向文种道明鸟尽弓藏的道理,并说越王“只可共苦,不可共甜”,要他和自己一起急流勇退,文种不听,而范蠡则辞官而去,文种则在范蠡走后被杀。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在海边居住,耕作捕鱼,很快就积累千万家产,但他都分给乡里,齐王听说他后,让他当齐国相国,他当了三年后说:“一介布衣,身居高位,不是吉兆,于是再辞官归隐”,之后范蠡来到宋国陶邑,在这里经商,没过几年又成为巨富,成为陶朱公。后人尊称范蠡为“商圣”。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都说伴君如伴虎,功高盖主必是大忌。这个时候还贪恋身外之物,那些名利终究会成为刺向你的利刃。但利欲往往迷了世人的心,就如秦国丞相李斯,已经在秦国是一朝之相的高职,可以说是集富贵与权力以一身。

但是最终他成为了阶下囚,在临刑时,对其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不仅做不了丞相,就连做一个布艺百姓与儿子外出狩猎的机会也没有了。这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实例。但如果不是到了阶下囚这步田地,他又怎么会懂“功成身退”的真谛呢!

古今中外,有几人能长盛而不衰呢,福祸相惜,最终的结果皆由你如何去看待名利。贪慕名利的人,往往会得寸进尺,谚语有“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这个道理,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到处炫耀,最终都将招来祸患。

老子在这一章里,不断提醒世人,要淡泊世间名利,功成而不自居,急流勇退,做到“功成身退”。就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渔家傲》中写到的“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辱,归来白首笙歌拥”,所体现的就是“功成身退,保长久”的道理。

总结一下,我们不可能一生无为,在你收获满满之时。请记住老子的教诲,不自满、不骄傲、不炫耀、不贪欲。把握好度,懂得适可而止,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退“盈”,这才是长保之道。

以上言论仅为个人理解所得,如有建议,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3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