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新解第四十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7/9/13

40.1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

一、用《易》学的“语言”解读

水处高位就要下流,就叫“反者”。水居高位必然下流是水流动的自然属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叫“道之动”。

再如,柔弱之禾苗得春天而生发,这是春天之道的应用例证,就叫“弱者,道之用”。

所以,下游之水是上游之水而来,没有上游之水,就不会有下游之水,就叫“天下万物生于有”。禾苗是春天催生的,而春天只是季节,看似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气候而已,但气候却可以萌芽种子生长出禾苗,这就是已有的禾苗是从无的春天催生的,就叫“有生于无”。

二、传统解释

这一章与第一章、第二章、第二十五章是呼应的,是一个总结。

“反者,道之动。”老子说,往复循环,是道的运动。

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尤其体现在该句:“反者,道之动”,其中这个“反”字,历来的解释有两种观点:

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如第二十五章讲的:“逝曰远,远曰反。”故,这个“反”就是返回的意思,也就是跟第三十九章“神得一以灵”一样,返回到源头去寻找原因。

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如“弱者,道之用”。当一个问题从一个角度解不开,换一个角度,寻找它的薄弱点,作为切入点解决问题。

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同的。因为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但是,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得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能转化的。老子开出的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就是“物极必反”,不极是不会反的。如在三十六章中讲的:“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些个条件就是把事物推到极致。所以道的运动规律就是“回归”,这就是“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柔弱是“道”的运用。

当要用的时候,讲究柔弱的方法。“弱”是顺从、接受、无为,不等于消极,相反是积极性的,比如“道”创造万物,是积极的,但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悄悄地发生和成长。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

汉武帝有次外出,遇到一位有道的老人,并向他请教,老人说,阴阳之事,与常道相反,不好讲。比如常人是求强、求欢,精不降则乐不生,精降则真元泄。有道者反其道,不求强,不求欢,不施泄,只求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为,我弱彼强,才能依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以使彼家精气补我。如我强彼弱,则是我补彼家。故强弱之用,非言语所能形容,有无相生之道,不是通过空想能明白的。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是有了天地才生发出来的,这个“有”即天地又是由“无”即道生出来的。“有”指天地。“无”即道。

有的论者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有”指“德(得)”,“无”指“道”,因为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其实,老子讲“有”和“无”,并不曾把“无”当作第一性的东西,把“有”当作第二性的东西,他是把有与无当成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向有形质转变的活动过程,而没有谁先谁后的区别,都是并列的。

“无”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称“虚”、“空”,是宇宙创生前无形无状太虚之境。美国科学家、哲学家欧文·拉兹洛在他的《微漪之塘----宇宙中的第五种场》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假设,认为量子真空零点场是宇宙中除引力场、弱核场、电磁场和强核力场之外的第五种力场。这种场充满了整个宇宙,可以毫无阻碍地把宇宙中任一区域,任一时间内的信息传播到所有区域,并以全息的方式把它永久存储。这种场的信息传输是瞬时的,即传输速度几乎达到无穷大,而且在传输中没有任何损耗和畸变。中国有位学者断言,量子真空零点场的作用如同道家讲的“道场”,只是如何去证实“道场”的存在,现在还不得而知。

该章有两个特点:其一,循环运动;运动柔和。

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运动变化的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老子说的“无”不等于空不等于零,“有”不等于充实。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的具体代表是什么?在老子看来,能具体代表中国文化的事物是没有的,就是“无”,而“无”的相对面就是“有”,并及其丰富。也就是说“无”没有任何东西,但它可以产生任何东西。这就是“无”的定义或者说理解。

①反者:循环往复。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②弱者:柔弱、渺小。③有:这里指道的有形质,与一章中“有名万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无相生的“有”字。

讲道德经,首先要用具体事物去比喻,让人一下就明白,然后再逐步深入。但千百年来几乎所有注家,一来就先摆出大道理,要嘛越听越糊涂,要嘛在糊涂中最多赞叹注解家学问了得。结果是注家与受众都不明白,最后归于老子太玄了!

赞赏

长按







































涓撲笟娌荤櫧鐧滈鍖婚櫌
鐜绱犺兌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