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
《老子学刊》第11辑年第1期
作者徐莹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会科学》编者按
大道上的老子-道德经与大众传播学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原九洲图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09-01
作者:谢清果
《老子》又名《道德经》,在先秦诸子思想体系中,代表的是道家学说的思想体系。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有无数睿智之士和专家学者致力于对《老子》的解读,解读方向涵盖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宗教学传播学等各个领域,已然成为一门学问——老学。正如《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示:《老子》上下五千言,那恍兮惚兮、似有还无的道,似乎每个学科都可以从这种“无”中找到所需的“有”。而作为舶来品的传播学,想要在中国克服水土不服,进而扎根生长,枝繁叶茂,那么从被西方和本土共同认可的经典《老子》中吸取养分,从而生发出更贴合中国国情,更好服务社会主义实践的传播思想,同时也正因为《老子》与西方学术,包括传播学,进行对话,可以帮助《老子》更好地外传,正如本书提到的:“积极阐扬华夏文明的传播智慧,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他者为境鉴,建构华夏文明传播的思想体系,提供可以与西方传播理论对话的中国文本。”(P7)
本书提到:“注重传播华夏文明,从多个维度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觉,使华夏文明能够薪火相传;”(P7)而目前国内将《老子》和传播学结合研究虽已有相当成果,不过这些研究大都是集中于从传播五要素视角研究《老子》,比如暨南大学蔡铭泽的《老子传播思想探析》,就是从“道”是传播发生的根本动因、“德”是对传播内容真实基本准则要求、“无为”是体现信息过滤的传播方法等方面结合《老子》与传播学。再如中国传媒大学刁生虎的《老子思想的传播学解读》,也是从必须做到“慈”“俭”而“不敢为天下先”的传播主体、“反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传播内容、“莫之令而自均”的受众、“名可名,非常名”的传播媒介以及达到“太上”之境和“上士”之行的传播效果五方面将传播五要素与《老子》结合。这种线性结构的单视角研究并不能全面地解释《老子》中蕴含的传播观,缺乏系统深度的整理归纳。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清果在年出版的《和老子学传播——老子的沟通智慧》一书基础上,又带领团队推出新著——《大道上的老子—道德经与大众传播学》,该书多视角较为全面系统地解读了《老子》中的大众传播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而且书中的解读,紧紧联系中国实际,服务社会稳定,引导个人生活,是有利有益且有必要的。现选其要者,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其内容与特色。
一、国家层面:“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政治理念
本书作者从政治传播的目标、秩序、技巧三方面对老子主要的政治传播观进行了概述。首先,本书作者提到“政治传播目标可分为宏观的政治目标和微观的政治目标。”(P)随后总结为“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的宏观目标和“道法自然”的微观目标。政治传播应为政治理想服务。本书作者指出:“老子希望实现国家安定、百姓幸福的政治愿望,而‘道’是唯一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途径。”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P)其次,在传播秩序上,老子强调一种“无为”和“自然”的传授关系。提醒我们在新时期的宣传工作立足点应从“以我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最后,在传播技巧上,老子特别强调“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提出政治传播要讲求“度”、讲究分寸。政治传播应讲究说服的策略和技巧,完美应用“两面理”,适当应用“典型树立”,尽量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总体来说,《老子》中体现的政治传播思想对于当代的国家政治传播实践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政治传播学起源于西方,而西方与我国政治体制和政治传统均存在差异,西方的政治学传播范式不一定适应中国实际,而将中国传统思想《老子》与政治传播学进行融合碰撞,对于建立我国政治传播学范式,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传播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社会层面:“无为而无不为”的社会舆论危机管理理念
社会稳定有序,则国家安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序,离不开正面舆论的引导,离不开舆论危机的及时引导化解。而在当代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角色的转变,传播内容制作的去中心化等情况,决定了舆论控制引导的难度加大。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新的有效的可以引导正面舆论和化解舆论危机的理论机制,而《老子》作为我国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经典,从中吸取古圣贤的舆论思想去服务社会当是极好的。如对舆论监督主体的“上善若水”的品格要求,对舆论监督客体的“止于至善”的角色期待,对舆论危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危机意识、“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危机准备、“柔弱胜刚强”的危机应对及“慎终如始,知止不殆”的危机修复的处理建议。正如本书中提到的:“老子将道、上善与水联系起来,其实正是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之源,水孕育了生命与文化,以善喻水,以水体道,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至高境界。”(P)通过将《老子》思想精华和社会舆论引导和舆论危机化解的结合,促进社会舆论监督良性发展,促进社会在正面舆论激励和舆论监督下的有序发展。如此,不难看出,社会发展需要《老子》与传播思想有效结合。
三、个人层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表达理念
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可以通过网络的舆论引导而无限放大。个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意见表达和媒介接近的权利,但,权利与责任是相伴而生的。个人在利用网络媒介进行意见表达,形成舆论影响的时候,伴随要求的是舆论的真实性和理性责任要求。不过,个人如何保证自己的网络表达行为可以控制在责任要求的范围之内呢?《老子》思想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上善若水”,长存善念的公开意见表达;“柔弱胜刚强”,逻辑严谨、理性不偏激的意见表达的内容;“虚静徐清”,面对负面舆论的沉静身心,不随波逐流的冷静分析。作为社会人的个人,时刻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社会期待角色。如果面对每一个社会角色都要去考虑一下怎样表达才能得到相关群体的认可,那这样的生活会显得做作和无奈。其实,当你接触了《老子》,当你从传播表达方面解读了《老子》,当你真正明白了“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虚静徐清”中的传播思想,并将它应用到学习、生活、工作、社会交往当中去,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轻松惬意和自我肯定。
综上所述,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从传播学角度解读《老子》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而正如上文分析的,现如今对《老子》从传播学的解读大多数是从传播学五要素线性结构的单视角研究,并不能全面地解释《老子》中蕴含的传播观。《大道上的老子—道德经与大众传播学》一书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国情,从文本传播、文化传播的大众路线、符号学和修辞学价值、说服学价值、宣传学价值、舆论学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扬弃和总结,在一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创新观点,丰富了《老子》传播学研究的内涵。且对《老子》从多视角的传播学创新性解读,让人读之有趣、读之有质、读之有思、读之有得。笔者觉得此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多角度、多视角、多维度解读。将古老的传播思想与现代的传播学理论相结合,从传播学多维角度出发,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理论财富,从而更好地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及中国思维的传播学理论。本书不仅从《老子》研究成果最多的传播五要素方面进行了内容研究整合,且侧重从“5W”模式下的《老子》传播致效进行考察,丰富和完善了《老子》传播五要素角度的研究成果。同时,本书还从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老子》传播、老子的大众传播效果影响要素考察、老子“道”文化传播的大众路线、老子思想的符号学、修辞学、说服学、宣传学、舆论学等角度出发多维分析了《老子》中的传播学思想。本书不仅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医院能看好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5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