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读道德经老子和耶稣在精神上是兄弟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6/9
作者:吴强私人董事会教练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电影《非诚勿扰》中最搞笑的一段戏,是葛优饰演的秦奋在北海道一座小教堂里向牧师忏悔,他絮絮叨叨了整整一下午,牧师听的都累趴下了,最后崩溃地说:“我们的教堂太小,容不下这么多罪孽,请到更大的教堂去吧!”

基督教认为“世人都犯了罪”,这个“罪”不仅像秦奋从小到大干过的坏事,更是指人的原罪,那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而犯下的罪,那罪在他们的后世子孙中代代遗传,世人无一幸免。

什么果子有这么大的毒性?据《圣经·创世纪》中描述,这果子的功效能让人眼睛光明、知道善恶,还能让人有智慧。简直是开发大脑的仙果啊!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人类有了智慧,就有了自以为是的分辨力,然后会有好恶的分别,进而开始挑三拣四;这恰恰是人类一切痛苦和罪恶之源,贪婪、嫉妒、自私、傲慢、暴怒、懒惰等念头都由此而生。

东西方文化间存在一个争论,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孟子认为人生来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开端,后人把孟子的观点总结为“人之初、性本善”。

而老子有着独特的善恶观,他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随着成长而堕落,从善滑向不善,但人们可以凭藉着“道”做出选择——遵循大道,就是善;背离大道,就是不善。

老子说“含德之厚,如婴儿乎?”,刚出娘胎的婴儿离大道最近,德性最为充沛,善最大、恶最小;成年人的世界是一个大染缸,人的想法、见识越多、欲望就越强,与大道也渐行渐远,德性迅速枯竭,变得恶多善少。

延伸到人类社会也是如此,社会结构越简单原始,问题就越少;而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和智巧越来越多,面临的问题和罪恶也越来越多。

所以,老子苦口婆心地规劝人们要“弃智绝学、抱朴守拙、无事无为”,甚至建议人们重拾“结绳记事”的原始部落生活方式,这是让人类把吃进肚里的智慧果吐出来,回到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那个还没有原罪的上古时代。

可是,人类离开伊甸园太久了,早已进入所谓的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享受了文明进步带来的便利,再要回归到上古时代,谈何容易?

上帝也做过让人类“关机重启”的努力。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看到亚当夏娃的子孙们“终日所思所想的尽都是恶”,便心中忧伤、后悔造人,于是要用大洪水将人类从地上灭除。但上帝对人类还存有一丝希望,于是选中了诺亚这家仅存的义人,让他们在洪水前躲进方舟得以幸存,人类以这个义人家族为起点,重新开始。

不幸的是,再度繁衍出的人类,罪恶并没有丝毫减少。

于是,上帝有了一个新的办法,把人从罪恶中拯救出来——让自己的独生子耶稣来到世间,被人钉在十字架上,受难、死去,用他的血替人类赎罪。耶稣从此就成为人与上帝间的中保,人们只要信靠耶稣基督,就能恢复与上帝的关系,“凡祈求的,就得着”、“叫你们的罪得赦”!

西方文明的起源又被称为“两希文明”,也就是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希腊文明诞生了一群执着用理性寻找真理的哲学先贤,而希伯来文明催生了基督教,基督教则成为当今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

也许你很难相信,“罪人与救赎”的观念并非西方文明独有,早在基督教诞生前多年,老子就有很多类似的表述,在《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中尤为凸显: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解读

道是万物的主宰。它是善人的珍宝,不善的人也可以被它拯救。

嘉美的言辞可以获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57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