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怎么会有人叫“老子”呢?真是奇怪!嗨,孩子,你别奇怪,在我们中国的古代,那些超级受人尊敬的大师,人们是不肯直呼其名的,而是在他们的姓氏后面加上“子”,这样来恭恭敬敬地称呼他们。所以,我们就会听到这些如雷贯耳的中国古代大师的名字:老子、孔子、庄子、孙子、墨子……
老子这位大师,写了一部五千字左右的《道德经》。这五千字很了不起,它讲述了,要想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应该怎样参照天地的运行的规律,来处理我们自己与外在的关系。在古代呀,帝王将相们都会学习老子的《道德经》。孩子,如果你能从小阅读、背诵、理解这部经书,在长大的过程中参照它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的话,你也一定会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
老子这位大师,很了不起,但他也和每一个人一样,都是从襁褓中的小婴儿成长而来的。老子出生的时候,是在多年前的周朝。在一个叫做曲仁里的小地方,他呱呱坠地,被家人取名为“李耳”。(那时候,“老”和“李”的发音一样。)
李耳从小也跟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喜欢问问题,他问老师“天是什么?”老师回答说:“天是头顶上清清的东西。”李耳又问“那天的上面是什么?”老师回答说:“那是太空。”李耳又问:“太空上面是什么?”老师答不上来,他又回家问母亲和家里的其他人,没有人能回答出来。于是他就每天仰望天空,观察日月星辰,心里充满了好奇。
有一天,老师说:“世界上,天有、地、人、物都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在发展变化,天有运行规律,所以日月星辰才能够运转;大地有运行规律,所以山川江海才能够形成;人的世界有伦理道德,所以才有长幼尊卑的区别;物有不同的性质,所以就有了长和短、坚固和脆弱等区别。”李耳就问老师:“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日月星辰运转?是什么人让山川江海形成?是谁规定了尊卑长幼的区别?又是谁划分物体的长短、坚固或脆弱?”老师回答说:“是神的力量。”李耳问:“神为什么能做到呢?”老师说:“因为神有变化、创造的能力。”李耳追问道:“神的能力从哪儿来的呢?什么时候有的呢?”老师答不上来,他又回家问母亲和家里的其他人,没有人能回答出来。李耳就每天思索,吃饭都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又有一天,老师说:“世界上的事,以和为贵。如果不和就会打仗,打仗就会互相残杀,互相残杀就会两败俱伤,谁都没有好处。所以对别人有利就是对自己有利,祸害别人就是祸害自己。”李耳问老师:“天下不太平了,百姓就会遭殃、倒大霉,那为什么那些君主不治理呢?”老师说:“小老百姓起了争执,是小小的不和,小小的不和就带来小小的祸害,君主是可以治理的。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争斗,就是大大的不和。大大的不和,就会带来很大的祸端,这就是君主的过错了,君主如何能治理自己呢?”李耳就问:“君主不能治理自己,那么神为什么不去治理呢?”老师答不上来,他又回家问母亲和家里的其他人,没有人能回答出来。于是,李耳就到处去拜访有学问的人,向他们请教,读了所有能读到的书,夏天不知道热,冬天不知道冷。
老师教了李耳三年,觉得自己一生所学有限,而李耳这个孩子的求知欲望无穷无尽,是有大出息的孩子,就跟李耳的家人辞行,并希望他们让李耳到大城市周朝的都城去学习。李耳到了周朝,到当时全国最好的学校——太学里去读书。太学里收藏了很多好书,李耳在那里学了三年,大有长进,为了更好地读书,他的老师推荐他做了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李耳在那里读了更多的书,学富五车、品行高洁,心性通透,声名远扬。我们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人们都非常尊敬真正有好学问、有大智慧的人。
什么是真正的君子
后来周朝发生内乱,李耳,也就是老子,就辞了官职打算隐居。在路上,他和他的弟子阳子居到了难水河边,乘船过河。李子跟一起坐船的人们交谈,气氛非常融洽,阳子居呢,昂首挺胸,器宇轩昂的样子,其他乘客建了他赶紧给他让座,船主页赶紧给他上茶拿毛巾。下了船,来自叹息说:“你在船上,傲视旁人,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不可教呀!”阳子居惭愧地说:“老师,我这个习惯一定会改的。”老子说:“君子与人相处,就好比冰融化在了水里;与人一起做事情,就要谦逊得像孩子或仆人;品德和性情厚道就像俗人一样。”后来阳子居就改了,老子说:“有长进。我们人,是父母生的,立在天地之间,是自然中的一员。太把自己当一回事,而把其他事物看得很低贱,就违背了自然,太尊重别人而看轻自己,则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要把自己和其他人、其他物看做是一样的,和它们融为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合于自然。”
老子后来在宋国一个叫做沛的地方隐居,种田织布,自给自足。但是,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求教,学习怎么修身养性,怎么做学问,怎么为人处事。他的弟子遍布天下,都以弘扬道德为自己的责任。他有一个弟子叫庚桑楚,住在北部畏垒山上三年,就使得当地的人们变得和睦,世道太平。
骑牛西行
话说老子晚年,有一天骑着青牛要出函谷关。函谷关的守关官员名叫尹喜,也是个不简单的人。古书上记载,尹喜有忘气知过去望未来的能力。在中国古代,望气是一门学问。
一天早晨,他观看天象,发现紫气东来,浩荡三万里,知道当天有圣人要经过函谷关西行。当老子来到函谷关的时候,尹喜听手下说有个仙风道骨的老翁骑着青牛而来,他喜出望外,跑去迎接,希望老子可以传道给他。
接下来的说法就有两大类了,一类说,老子不肯传道,但他没有通关文牒,依照国家的规定是不能过关的,为了过关,老子只能无奈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留给尹喜充当“买路钱”;还有一类说法是,尹喜上前跪拜,老子也觉得尹喜是可传之人,于是带着尹喜一起西行传道而去,后来他们来到一处福地,老子触景生情,洋洋洒洒五千字的《道德经》脱口而出,尹喜把他记录了下来。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真的已经没办法考证了,但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要感谢尹喜,让这么宝贵的智慧留存了下来。
老子出了函谷关之后,再没有人知道他去过哪里,在哪里去世。隔着多年的时光,太多的事情消散在了历史的烟尘里,但《道德经》这部书所承载的智慧依然光华熠熠,不仅仅中国人世世代代学习,外国人也世世代代在学习,据说在德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道德经》。
(其中李耳的故事改编自网络上文言文故事,版权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