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说,竹简时间最早,但不太完整。甲本时间第二,有部分缺失,但随行的乙本虽略后但非常完整。王本完整但字数略有减少。所以我们选择帛书甲本为主,乙本鉴之,王本校之,并标记(错),抱着尊重历史的态度,梳理文本学习之。
1、帛书原本这是复原后的帛书甲本和乙本。
无章名,没分章,没句读。但呈现了基于虚词,便于句读的特点。
、帛书甲乙本原文我们可以看到,甲乙本都存在缺失;我们把缺的和错的都标记出来,在与王本对照。
3、我们用的版本二、解读方法我们的解读方法包括基本思路和具体操作。1、基本思路佛家:体相用道家:理相数有听过我朗读过的不二师兄的《禅的实相》音频的朋友,估计有印象:佛陀讲法时,有一种特别的表现手法,叫体相用的表现手法。而老子的道德经,有这三部分,就是理相术。体,理,是指一个事物的本体、本性。相,是指呈现出来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可以被感知的部分。而用和术,就是指可以产生的效用。禅的实相(P1)中对电的体相用的解读。后面我们学《道德经》,也需要把握体相用、理相术的三个层面。这是我们的基本思路。也可以说是基本方法哈。、具体操作具体如何操作呢?我们先解读字,再解读句。在字句解读中穿插圣贤们的智慧;然后加上我们自己的体悟三、释义那我们开始分享释义部分。1、第一句我们一句一句来。每一句,先解读字,再解读句通过反复看各种版本,不同大咖们的解读,我给自己提了四个问题:我们不急,一个一个来哈。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1)也,是否可以省略,也是不是多余的?我们先看原著,跟通行本相比,这一句里,甲本被删除了两个也,其实王本删减了很多看似无用的助词。是不是真的没有用呢?可能不是没有用。删掉有可能会造成句意和哲学道理的偏颇。为什么说,也可能不是没有用。删掉有可能会造成句意和哲学道理的偏颇呢?刘笑敢先生在《老子古今》一书中就《老子》版本流传过程中的歧变问题做了分析,认为歧变可以分为无意识歧变和有意识歧变。前者可以细分为疏忽性歧变和习俗性歧变,后者可以细分为改善型歧变和独断性歧变。疏忽性歧变,简单的说,就是不小心造成的,比方抄错了。习俗性歧变,主要是避讳。避讳,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避免利用名字进行人身攻击,而冒犯君主或尊亲超然的地位改善型歧变,就是后来作者主观以为这样改会更好。独断性歧变,看表述可能也估计得到哈。就是一家独言,以为这样会更好。王弼本,文言虚词“也”被省略了,这既是一种独断性歧变,更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改善”。刘笑敢先生认为,表面上看王弼本帛书本之间的分歧不会影响文意,似乎更不会影响哲学思想,但事实并非如此。也,不可以省略。道可道也,是陈述句,若道可道,则就变成是可道之道,后面的可道就变成了后置定语修饰的名词短语。同理,名可名也,也是陈述句,若名可名,就变成了可名之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是道可道,就可以理解为道是可以道的道。所以为什么很多版本将其释义为道是可以说的,道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或者有的说,可以言说的道,便不是恒常的道。可用言语表述出来的,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这种解读,可能就是这个原因。道可道也。保留也,这就是一个陈述句。表示的是理层面的道可以呈现出相层面的道。而且这种道因为相的变化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用。)恒,为什么被改为了常,会产生什么影响吗?好,我们再来看恒与常。第一,为什么恒被改为了常呢?我们刚才说了,版本的改变中,有一类叫习俗性歧变,主要是避讳。比方西汉: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道可道非恒道,改为道可道,非常道,则属于习俗性歧变。因为要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这个在学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大家都认可这种变化的原因。这个避讳也便于判定哪个版本在前哪个版本在后。比方道可道非恒道也。在汉文帝刘恒之前肯定比道可道非常道的版本要早。因为要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恒在前,常是后来被改了。改为常,是因为要避汉文帝刘恒的讳。那被改之前,肯定在汉文帝之前。汉文帝,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前03年-前年7月6日)所以,我们用甲本,乙本校正,就是为了尊重原文,也能更好的理解原文。第二,恒改为常,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恒:是形意字。是有竖心旁象形字“心”和指事字“亘gen四声”组成的。亘,太阳升起,挂在当空,上有云天,下有大地,在日字上下各添一横,表示天地,太阳在天地之中,表示表示(空间上或时间上)延续不断的意思。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循环,人们把这始终不变的景象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便在亘字左边加个竖心,组成恒字。恒,有永恒不变的意思。恒,台湾的陈鼓应先生指出,恒,有永恒不变之意,释义时,重在不变。因为老子作为宇宙实体及万物本原的道,是恒变恒动的。这个说法正确不呢?这就要把下一句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拿出来。如果说道没有恒久的道,那按照句式相同来说,名也就没有恒久的名。可是第一章后面会要说道,不可能有恒久的名,那按老子的智慧,他会提出来没有“没有恒久的名”“不可名的恒名”这样的矛盾的话语?应该不会。所以,恒:更符合逻辑或更合适的解读是不变。3)第二个道是否可以解读为说呢?好,我们现在来看第三个问题:第二个道是否可以解读为说呢?道,作为说来解释,把说话或话说用“道”字来代表,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如客家话、粤语中便保留着。唐宋间的著作,在语录中经常出现有:“道来!道来!”“速道!速道!”等句子。明代小说中,更多“某某道”或“某人说道”等用语。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时隔几千年,口语完全与后世不同。那个时候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曰”字。如“子曰”、“孟子曰”等。)第一个道,是此道、彼道还是恒道?好,这一句里最后一个疑问。就是关于第一个道的问题。南怀瑾老师在《老子他说》中,解释“道”字。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有三种意义与用法。(一)“道”就是道路,也就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所以,第一个道,就是形而上的道。第二个道,则是我们可感知的道。因为有可感知的道的变化,我们知道了道的不同作用。再结合韩鹏杰老师对道的解读。准备上道或者走在道上,第一要务,就是第一个最重要的的事情就是——方向和目标。没有方向,就好比无头苍蝇。或者搞错了方向,南辕北辙,就费力不讨好了。难怪古希腊三哲人之首的苏格拉底说“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但不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所以,人生道路上,越有方向,生命就越有意义,生命的价值就越大。用在育儿上,如不二师兄所说:父母有了远见,孩子就有了未来。走在道上,第二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规则、境界。走在道上,道是有规则的。比方我们走在路上咱们行人靠右,机动车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走非机动车道。若逆行或抢道,就容易出交通事故。实际道路如此,人生道路也是如此。比国家的法律法规,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家里的家风家规等等都是规则。用在育儿上,如《正面管教》里通篇都在解读的——和善而坚定的爱。第三个就是红线和底线。这是什么意思呢?走在道上,道路是有边界的。开车上山,不遵守交谈规则,非常容易掉悬崖去。边界感非常明显。走在人生的道路上,那就是,做任何事,都要知道,凡事有边界的。叔本华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的太近,会被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不越界,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好。大家百度去搜索:做一个有边界感的人,会搜到很多文章。用在育儿上,我们就不会培养出巨婴来。5)小结好,我们小结一下,第一句的主要注意点:1.虚词也,不可以省略,既便于断句,也决定了“道可道也”是陈述句,而不是后置定语短语;.恒后来变为常,是为了避恒的讳,所以常即恒,不可作平常,非常之意解;3.恒,取是不变的意思,而非永恒;或者理解为恒动变化的解释.第二个道,并不是“言说”的意思5.道有体相用,第一个道为道之体,第二个道为道的相。第三个用于解释道的特点。6)第一句释义那讲了这么久,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结合后面第70章,老子有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老子他在这里讲说我说的并不是玄妙的东西,可以遵照这去做的。你去做,你的人生就会受益呀。也结合后面名可有名也,非恒名也。句式对称来理解。名如可以这样来命名的,那名不是不变的名。结合南怀瑾老师和罗大伦老师的解读,我们尝试这样解读哈:形而上的道(体)是可以呈现为我们可以去遵照执行,去照着做的抽象的或具体的规律法则(相),但呈现出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抽象的或具体的规律法则(相的特点)。所以变是常态。道,他呈现出来的相是变化的。物质世界,是可感知的世界,可感知的世界,就是运动变化的。你若要物质世界的东西不变,那就是没有法地,因为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相是变化多端的,是运动变化的。所以,罗大伦老师说,人生百年,怎么过都是过,如果我们知道有道,还知道道是有方向的,道是有规则的,道是有边界的。道是可以遵照执行的,那我们为何不法道而行?为何要逆天行道?那不是跟自己过不去?依照“天之道”来制定“圣人之道”,是解开《道德经》奥秘的钥匙。这也暗含了后面道德经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我们后面再解读。四、可能的收获我们的刚才的释义,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什么收获呢?我在想:打个比方:你说开始谈恋爱挺好,一结婚我老公就变了。那就对了。如果老公结婚都这么久了,还没变,那就麻烦了。所以变是肯定的。于是我们的重点要放在,比方我老公哈:他什么方面变了,哪个点变了。为什么跟我在一起,人家就变成这样了呢?为什么么有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变呢?如果想要老公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变,我自己该怎么办呢?这才是我们需要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6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