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的当代价值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7/10/26

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思想家注释最多的著作有两部,一部是《易》,一部是《道德经》(老子唯一的著作,在古典文献中称《老子》)。注释《易》的古书多达三四千种,注释《道德经》的古书也有千余种。一方面,这两部经典文字简约而含义丰富,引发后人多种诠释;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每个时代都有新的内容,思想家借用古代的权威著作,阐发自己的思想。根据不同时代的丰富注释,认识各个时代的学术发展轨迹,可以获得丰富的智慧,延续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源流。

一、“尊道贵无”的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是否是一部关于伦理道德的著作?仔细读来,该书的特点是探求世界万事万物的规律,它以生活实践为切入点,引导人们进入高度抽象思维的境界,是一部原创性的思辨哲学著作。本书中,老子论述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其含义十分丰富。

从哲学上分析,至少有四种含义。其一,形而上学的本体观念,简称为道。其二,一切有规律的法则,统称为道。其三,社会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也称为道。其四,神秘不可知,奥妙不可测,可称为道。

“道”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老子的表述含混不清,然而,这就是当时人类社会认识的前沿水平。老子之后,在中国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诠释“道”为精神性的,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源泉,构建精神本体论的哲学路线。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构建的理本体论含有此类因素。一些哲学家将“道”理解为“元气”,是物质性的,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这构建了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路线。

关于“道”的解释,无论是重视精神性的,还是重视物质性的,哲学家们都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除“道”的概念外,老子另一个贡献是第一个提出了“无”的概念,“这是中国哲学史第一座里程碑”(任继愈:“关于《道德经》”,《任继愈宗教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第页)。人类认识过程总是由具体事物开始,由微细到宏大。据《中外数学史》记载,人类先认识自然的实数,形成“1、2、3……”数的概念,而“零”的概念形成较迟。因为“零”没有形象,也找不到与“零”相当的实体对象可供对照。人类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生活实践不断深化,从“有”到对立面的“没有”,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而将“没有”抽象到“无”的概念,作为认识的客体对待,是人类社会认识水平的飞跃。老子提出的“无”,就是一次哲学上的飞跃。

老子的“无”具有“有”所不具备的“实际存在”,总称为“无”。老子思考的宇宙起源模式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认为,“道”是浑然一体,出现在天地之前,无声无形,独立存在,永不改变,循环运动,永不停止。它是宇宙万物的母亲,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道”作为永恒的本体,循环运动,永不停止。这种宇宙起源的玄想,是古代中国哲人的天才思维。它具有模糊性,也缺乏科学的论据和逻辑推理,然而它也难以证伪。这里的“无”,具有规律性,也称为“道”。老子认为,“无”也是“道”,“道”也是“无”。“无”并非空无一物,它与“有”都具有总括万有的品格。老子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不同于“有”,所以: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看它看不见,这叫无形,听它听不到,这叫无声,摸它摸不着,这叫无体。这三种特性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

老子的“无”具有多样性的积极意义。老子将“无”的原则用于治国,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说:

圣人处无为之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取天下常以无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道”永远是“无为”的,然而却成就了所有的事物。遵循“无为”之道,天下就会太平。

清静“无为”的益处,天下难得。老子认为:“只要我无为,人民自然归化,只要我清静,人民自然匡正,只要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只要我无欲,人民自然淳朴。”

老子的“尊道贵无”是肯定生活,不是消极避世。战国末年出现的黄老学派,讲治道、重刑名,在民生凋敝时期,有利于安定社会、发展生产。汉初崇尚黄老无为的理念,“文景之治”,古称盛世。“无为”的思想对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安定社会,效果显著。然而,黄老学派不同于老子之学,讲无为之外同时讲刑名,刑名之学是法家思想。司马迁将老子与法家并列,撰写老子与韩非同传,遭到后人的批评,认为分类不当,但也事出有因,两者确有内在的联系。

二、“柔弱胜刚强”的思辨

中国古代哲学中辩证法思想丰富多彩。辩证法中有刚健为主的一派,以儒学的《易传》为代表;以柔弱为代表的一派,则源于老子。中国哲学有以伦理实践为主的流派,起源于孔子;以高度抽象思辨为主的流派,则起源于老子。老子的抽象思辨发展到魏晋时期,形成魏晋玄学,以王弼《老子注》为高峰,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的新阶段。

《吕氏春秋》将老子的哲学概括为“贵柔”,可以说是独具慧眼。“贵柔”的确是老子哲学辩证法的特点。老子说:

人之生来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用人生、草木比喻说明,柔弱保持生命,坚强归于死亡。军队强大就会被消灭,树木强盛就会被砍伐。因此,强大者处于下势,柔弱者处于上势。天下最柔弱的,能驰骋于天下最坚强的。老子“贵柔”的哲学强调,生命和事物的活力,在于“柔和性”,在于善于处于卑下和弱势的位置。

老子认为,“道”的功能表现在柔弱,其运行规律是向反的方向运动。他说: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老子认为,柔弱不争,是“道”的根本作用。在通常思维中,对于有与无、动与静、实与虚、阳与阴、上与下、直与曲等事物的两面因素,人们往往肯定和偏爱的是前者。而老子却更肯定和钟情的是后者。在事物的转化中,他认为柔弱者实际上更具有生命力。老子“贵柔”的辩证法体系是中国古代农民求生存的经验总结。任继愈先生指出:“反映农民呼声最早、最系统的是《老子》。”(任继愈:“《老子绎读》前言”,《任继愈宗教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在东西方哲学中,这种思辨方式是非常独特的。这种“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是弱势群体的辩证哲学。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建立起中国古代“贵柔”的辩证法体系。它与儒家“尚刚健”的辩证法体系并列。儒道两家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三、传承与创新

中华民族文明史长达五千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学术不断与时俱进。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老子的思想,两千多年来,各代的思想家不断注释,以述为作,给古代经典赋予时代精神的诠释,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一种传统模式。每一个新时代的解释都注入那个时代的新思想。

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授关系。他们也从未自称为“道家”,只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儒墨各有传承,系统清楚,号称显学。汉代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道家”的名称。这反映出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趋向统一的思想潮流。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而创立的新体系。老子、庄子都早于阴阳、名、法,因此,汉初的道家是黄老思想的一个分支,与先秦的老子、庄子没有传承的关系。

老子是哲学家,没有创立宗教。东汉末年,以《道德经》为经典的信徒仅限于巴蜀地区的五斗米道,影响仅限于汉中地区。相传张陵祖孙作的《老子想尔注》,其中关于“道”的大义虽然取自《道德经》,但同时增加许多神秘内容,使“道”具有人格化的成分。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信徒信奉的是《太平经》。有学者认为,这部一百多卷汇编而成的《太平经》书,来源繁杂,很难找到老子思想的痕迹(熊德基:“太平经的作者思想及其与黄巾和天师道的关系”,《历史研究》,年第2期)。

老子是如何被供奉为道教领袖的呢?任继愈先生认为,从时间推断,应在东汉时期。“老子被道教奉为神,与先秦的老子无甚关系,而是与西方的佛教与本土的黄老信仰搭伴,以教主的形象出现的。”(任继愈:“道家与道教”,《任继愈宗教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第页)汉初的统治者大力倡导黄老之学,黄帝和老子被追溯为道家的源头。《道德经》由早期道教派别中的必读经典,成为道教神学家解释道教信仰的理论之一。

根据学者的研究,早期道教的三部代表作,即《太平清领书》、《参同契》、《老子想尔注》,其中并不包括《道德经》。南北朝隋唐时期,道教思想的主流是“重玄之道”,即通过阐发老庄哲学,建构道教的理论体系。此后,《道德经》、《庄子》、《易》成为道教经典的主流。

在当代中国,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饱含东方智慧的《道德经》日渐显赫,成为当代道教神学家的思想资源。许多道教神学家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道德经》,提出许多新的阐释。

有道长认为,“道法自然”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因为自然不受人乃至神灵意志的制约,它以‘无为’为法则,这也是‘道’自然而然的本性。”(袁志鸿:“我对一些道教教义学习、理解和认识”,《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宗教文化出版社年版,第页)这位道长将“道法自然”中的“自然”,等同于现代科学通用的“自然”。这显然与老子的原文有差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大意是,人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其自身为法度。哲学家解释说,所谓“自然”,就是应然之然,是事物发展应该呈现的本原状态。老子所说的“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性和本然的范畴,并无近现代科学所指的自然的含义。然而,这位道长用“道法自然”诠释环境保护事业的意图,是值得尊重的。

在《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一书中,张继禹道长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环境保护的关切。他认为,“人类因科学技术的强大和自我意识的膨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固有的规律,背离了老子所说的大道,对自然无止境地掠夺,到头来只为自己挖掘了一座座难以跨越的陷阱。现代人类只有改变观念,采取新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地避免走向毁灭,重造辉煌”(张继禹:《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华夏出版社年版,第8页)。“道法自然”,根据道教教义的解释,人与万物都是由道所生,万物皆生而有道。这种“道法自然”,有顺应自然的思想,蕴涵着生态伦理因素。

笔者认为,“道法自然”,可以解释为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古老的理念,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可以形成跨越时空的回应。

老子之学看来万古长青,正是历代思想家不断注入新元素,给予新解释,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因此,老子之学的生命力主要不是考古研究的对象,而是人们生活中的精神营养。各种注释无不具有时代的烙印。比如,近代翻译家、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的观点点评《道德经》,为近代中国的启蒙革新思想寻找理论根据。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高度文明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人类社会走向高度文明的时期。西方的古希腊文明,相继出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次大陆诞生出释迦牟尼,中国涌现出老子和孔子。在古代社会交通隔绝的环境中,东西方文明独立发育成长。历史说明,世界文明的起源是“多元化”的。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明不断交流,将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

(作者:习五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温故知新

1、道商智慧

年第19期:形与易

2、纪录片《天机》:天鼎长白山历史文化园建庙心路

3、鼎益丰故事

用佛法创造销售的传奇——刘心艺访谈

4、鼎益丰禅道商学院开业暨明德礼堂启户隆重举行!

5、白衣观音的故事









































白癜风怎么诊断
丙酸倍氯米松乳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