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这些话和佛经讲到一块去了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4/27
京东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olandoweb.org/chaoliu/xinchao/1412.html

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合一,尤其是佛道两家,佛家的“空”和老子的“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被道教誉为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他所讲的《道德经》多字,虽然是字字珠玑,但最核心的莫过于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无为不可说,不可描述,无法形容——这就难坏了布道的人。老子想告诉世人,但是深知只要是能说出来的就不对;而不说呢,世人就更没有机会知道了,所以只能勉强说。但勉强说呢,又怕世人以为勉强说出来的就是道,所以《道德经》的第一句特别强调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避免世人把《道德经》所说的当做道本身。

《金刚经》也讲:“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真如本体是离一切相的,所以无法用言语描述,佛说法也是为了抛砖引玉,所以学佛法的人既不能偏离佛经,又不能执著佛经。《圆觉经》说,“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说,但又必须说,说出来就要借助一些命名、名词,而命名又难坏了老子。比如在《道德经》里的用到的名词,如“道”、“无”、“玄”,这些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连老子都说,这些只是强名,而真正的所指并不是字面意思。其背后的内容是需要我们体会的,而不要被名称的表面意思所限制。因此,老子强调《道德经》里的命名,仅仅是借用,想表达的内容并非字面本身,而在其背后。

《金刚经》讲:“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说不但不能执著经文上的名相,而且还要舍掉,不舍就难以见到名词后的真意。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上面提到“名”作“命名”解。那什么是“无名”呢?无名就是无法命名的。而说到无法命名,就要先说说命名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够感受到的(能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摸到的、想到的),都可以依据感知给起个名字,以便下次再识别它。比如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可以用眼耳鼻舌身意来感知。而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我们为了方便交流和识别就可以起名字,比如圆形(色)、红色(色)、交响乐(声)、噪音(声)、花香(香)、酸臭(香)、辣(味)、咸(味)、光滑(触)、粗糙(触)、物理学(法)、游泳(法)等等。这些有形有相或者能感知到的,就是可以命名的,这些就通通属于有名。但是天地之始是源于无法命名、无法形容的东西(其实也不是东西,只是强叫“东西”)。而这个无名的所指,就等同于《心经》里说到的无智亦无得的所指,它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

从无名到有名,就是道生一的过程,道是无法命名的,强名曰道;一呢,可以命名了,但还是强名为混沌。两个都不可说,而生的过程自然也不可说——这个“不可说”,并不是不想说,藏着不说,而是确实说不出来,因为说出来就不对,只能自己体会。当这个有名生出来之后,它就成为了世界万物的起点。所有事物都是由这个起点衍生而来,因此有名是万物之母,而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因此而产生。

要想体会这种无名的状态,《金刚经》上给了个方法:“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名和有名都不可说,无名生有名的过程也不可说,那怎么给别人讲呢?虽然不可说,但是老子说出了能够体会到它们的方法,那就是观!怎么观?老子说出了两种观的方法和特点:一种是有欲观,一种是无欲观。有欲观,是带着欲望观——这种观法,观的内容会受到限制,会有边界(徼是边界的意思),会被我们的欲望障碍而观不到全貌。无欲观,是丝毫不带欲望地观——这种观法才能观到其中的奥妙。

我们常人看世界就是以有欲的心来观察它,因此我们看不到世界的全貌。我们总是基于自己的感官去认识世界,但是我们的感官可信吗?比如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红到紫,红外和紫外是看不到的;我们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20kHz,以外的声音也是听不到的;鼻、舌、身在动物界都不算敏感,更何况感知全部;而我们的思想则又是基于这有限的五感而形成。比如我们的空间观是三维的,而蚂蚁的空间观是二维的——因为各自感知系统的差异,导致了思维的差异。我们作为人,会认为蚂蚁很笨;但是我们的思维建立在有限的感知系统上,真的就聪明吗?

因此,当我们用感知系统去感知世界时,真实的世界就被局限了;当我们用基于感知系统上的思维体系去思考世界时,真实的世界也被局限了。

我们如果想看到这个世界的奥妙,则必须舍弃我们受限的感知系统,也必须舍弃因受限的感知系统而形成的思维系统。只有摆脱了感知系统和思维系统的限制,我们才有可能发现世界的真相和世界的全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无名和有名,都是源于道,但一个是无形状态,一个是有形状态。这两者只是状态不同,命名不同而已,但他们都很玄妙,都不可说,无法表达。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名与有名,就好比《心经》中的空与色,如果仅仅孤立地割裂地看某一个,则很难体会其中的奥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重点,在这个“玄”字上面。“玄”字包涵了动态、变化、运动、联系的涵义;“玄之又玄”则表达变化无穷、变幻莫测。但在这错综复杂的变化之中,有没有统一的规律?有!只有把它们联系起来看,以一种动态的视角观察,才能打开这玄妙之门。

如何打开?无欲而观——这就是最高秘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