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与Ariel共读道德经上善若水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4/27

道经——上善若水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圣哲老子在本篇认为,世间最美好的“善”就像自然界中的“水”这种物质所承载的美好品质。水对待自然万物,如同大地之母盖亚对待地球生灵一般,予以大爱、无私奉献却不求回报。

而像水一般有德行的人也一样,无论是身处庙堂之高,还是居于世人厌恶的险恶环境,都能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因为他/她/它们对待这两种处境的态度并无二异:与世无争利万物却不求回报,而正因为不求回报因此没有世俗所言之过失。

笔者感悟

上师老子在《上善若水》中想要传达的智慧,与通篇《道德经》想要传递给读者的道理是一致且连续的。即,道为何物。

道,是宇宙的本原至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的法则,万事万物都来自虚空,都来自于一,都是一的不同面向。

无论是“上善若水”、“功遂身退”、“美之为美”,还是“有生于无”、“无之为用”,就是在告诉我们:道乃阴阳调和的统一体,它是完整的,既包含阴亦包含阳,二者共存并割裂分离,即,它们是“一”。

而当人有想要区分正误良善的意识产生时,虚空中就产生了一个能量波动,从本原“一”中化生了新的范畴“有”——客观存在/事实。这就是“无中生有”的辩证过程。而如果你仔细甄别,既能意识到关于这个客观存在的概念、定义是人主动发明的。

这就是老子在“美之为美”篇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个世界上有了美的标准,关于恶的标准自然就产生了,于是世界才有了恶。在产生二元对立的“善”与“恶”的分离世界的过程中,人作为主体,其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起了决定性作用。

明白了“道”的这部分宇宙原理,我们看看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应用这个规律:

(1)治国平天下之“功成身退”:试想如果韩信在帮助帝王刘邦打下天下后,像张良一样选择见好就收,“我成就你,却不邀功”。像水的道德一样,将国家大事与平凡小事看作等同的事物,功课做完不再贪恋功名。也许其不至于落得身死之下场。

(2)为人处事之善用“一元论”: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抱怨,“为什么这个谁谁谁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这么XXX,我在处理同样的事情时绝对不会做到这个地步,他/她它一定是......(引申义:这件事,对方是错的,我是对的)”。这种现实生活中常出现的矛盾,往往是由于我们内在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桎梏招致的。用“一元论”的角度来看:世上本无对错,只不过是不同面向/语境导致我们对待同一件事情会有差异。

真正能够无因果后续轻松解决的办法是——共赢,你好我也好。世界上解决任何一个问,都最少有三种办法。而想要做到共赢,我们必须把对方完整地看待,通俗的讲叫换位思考,其实就是把对方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一起分析,如果你能看到对方行为背后的需求与动机,那么你离真正高明的解决问题就不远了。

上善若水背后的宇宙规则——因果显化法则

“做善事,存善心”,生活中人们难免会把“积德行善”宗教化,以为这是封建迷信或者说这样的“利他主义”难以做到。但从能量学/量子力学/吸引力法则的角度理解,利他即利己。

做善事不求回报,世界会予你嘉奖,这不是道德绑架,而是真实的,但往往不会立马显化,若你细心观察必会发现这是真实的。而存善心,是因为正念会给你自己带来美好的体验,正向的意念产生的能量波,当量变累积到质变时会显化为美好的现实。

这就是春秋-轴心时代的上师老子,想要通过上善若水想要传递的智慧。寥寥几字,囊括了宇宙万物,不愧是先哲。

欢迎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