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第九章顶点之弊(题目为学而观复所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译文(意译)
手拿着碗接水,与其让它满而溢出,不如适可而止。把兵器捶打得尖而锋利,越锋利越不可长久维持。满屋子的金玉珠宝,不可能有办法守得住。因富贵而骄纵,必会招致灾祸。功业完就,就要低调为人,谦隐忘己,这才符合天道之要求。
三、释词
持:本义为拿着,握着。引申指保住不变。
盈:本义为器皿充满水。
已:本义为怀孕停止。引申指停止。
揣:捶击,刺。
锐:本义为禾芒。引申泛指尖而锋利。
骄:本义为雄壮的高头大马。引申指傲慢,放纵,看不起别人。
遗:本义为(因为疏忽而)丢失,落下。引申指留下,招致。
咎:本义为灾殃,凶祸。
遂:本义为边走边播撒。引申指完就,成功。
身:本义为怀孕。引申指本身,自己。
四、阐解与应用
1.度的哲学
“度”的问题是此章的一大内涵点,“度”就是标准,限度。比如水高于摄氏度就会沸腾,就会变成“水气”,而低于摄氏0度,则会凝结为“冰”。成语“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等也都是以“度”为内涵点的。
“度”就是边界,就是“顶点”,“过度”就是越界、超过顶点,那样,事物就会发生质变,就会走向反面。因此,如果这个“反面”是完全与愿所违的话,不达边界、不到顶点,就是最合适的“界区”。当然,这里的“合适界区”是个比喻,是指做事的恰当分寸、尺度,其根底则是人内心的“价值观”,是人的自由、超越精神和能力所代表的那个水平和境界。
《老子》此章虽没有在表面上直接讲“度”的问题,但是其句句都和“度”有关,或准确地说正是在讲如何用“度”,或面对“度”该如何应对的策略。比如水在器皿中的“盈亏”之度,兵器“利与钝”之度,贫与富的“久暂”之度,富贵的“福祸”之度,居功与保己之度等等。其给出的结论是:不要达到“顶点”或“极致”;不要以财富为意,或不要太看重金钱,其“莫之能守”的“守”就有执念、坚守的意思,是指对钱财的执迷、贪恋。全句的意思是说钱财是守不住的,从而也是不值得执念和坚守的,故一定要看轻它、看破它,即不要为钱作奴;富贵虽好,但却易使人智昏心狂,傲慢无人,必然招来灾殃;功业也一样,一旦完就,就应立即从中抽身,才会不为所害。
可以看出,《老子》在这里首先关心的是一件事情的正向价值的边界在哪里,因为若依天道视角,本是无所谓正向价值和反向价值的,但天道轨迹却正是正反循环的,正向价值一旦达到其极致(边界),就立刻会转向反向价值,这在宇宙天道原是没有正反、好坏之分的,但人类却不然,人类的有限性正表现在有“利弊益害”之分,视“利益”为正向价值,视“弊害”为负向价值,而自觉地要趋利避害,择益去弊。这样,知道正向价值或利益的边界就很重要,就可以守住恰好的“度”,不达顶点,不越边界,以免除负向价值的降临。可见,《老子》所秉持的虽是“道”的“位格”,但释放的却是人间情怀,是人类价值的殷切关怀。
《易经》也强调“物极必反”,“物极”所涉及的正是“度”、“顶点”、“边界”,以此为界形成“正反”两极、两面。因此也是在警示人们如何“保正戒反”。
其次,《老子》还同时暗示人们不要把所谓的正向价值看得过重,要尽量采取“道的立场”,自觉地超越诸如占有、武力、钱财、功名、地位等“人世价值”,首先是“不越界”,要适可而止,其次是要尽量不以其为怀,要拿得起、放得下,要见好就收,这样才能达到“知足常乐”、近善而远害。“功遂身退”一句,就是对这种“超越精神”的最好概括,它有两层含义:先是达到目标,后是超越目标;先是拿得起,后是放得下。
要之,《老子》并不是主张绝对的虚无主义、苦行僧主义,而是在意于“价值观”问题,即你是绝对的或“无度”的价值观,还是相对的有“度”约束的合理价值观。当然,《老子》认为最高、最理想的价值观则是“道”的价值观,它是可以超越一切正反、好坏对待的大自由超越之境。
可以说《老子》此章以“度”为视角,提出了三种价值观:①追求顶点、极致的绝对价值观;②对顶点持边界警惕或留有余地的相对价值观;③无价值执念的大超越“道境”。前者,求极致、无止境,往往导致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最终则走向反面。今天的雾霾、水污染、有毒食品等就是其直接的恶果。中者,知边界,留余地,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得益而无害。后者,超越功利,走向大自由之道境。无疑这是最理想之“无价值观”之“价值观”(道的境界)。
在今天后现代的思潮中,法国的波德里亚专门撰写专著《完美的罪行》,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也以专著《反对完美》与之呼应,都旨在向人们追求极致、顶点的价值取向相对抗,他们对“功利至上”的现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否定和批判,正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构成了跨历史、跨文化的继承和呼应,也证明了《老子》思想的后现代价值和鲜活的现实生命力。
2.宇宙意志
《老子》之所以有“边界”或“度”的意识,有为“顶点”保留距离的观念,原因全在于它所持守的是道的“位格”、“天道”视角,或代表的是“宇宙意志”,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正反式循环运动”,和“平衡调节法则”,简单地说就是:正反循环、平衡。比如,日升日落、昼夜交替、寒来暑往之四季更迭等循环运动即是。草木的荣枯,人的生死也都是如此。为什么会循环?为什么要彼此更迭?在自然科学上这叫“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定律”,在哲学上则可简称为“平衡法则”,即万事万物就如一湖水,它无论怎样波动,最终都要归于“水平”的那个“度”。宇宙亦如水,无论其如何动荡、增损,最终也要回到它的“水平度”(平衡度)的。
从“气哲学”来看,充塞于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管其如何此消彼长,你强我弱,要总要不断以对二者的“等量交合”为尺度来调节、平衡,它们之间的无休止的对抗和交合之所有根源也在这里。
在循环运动中求平衡,这在神秘的宇宙就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巨手,或如西方哲学家所言是有一个“伟大的钟表匠”,在负责、操持着这个“平衡”,它表现出了某种伟大的神秘目的、神秘意志,就好像有意识的人一样是在“有意为之”。这也许就是“上帝”吧?或者科学一点,可名之为“宇宙意志”。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循环运动和平衡。
关于“循环”,《老子》二十五章明确讲“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关于“平衡”,《老子》七十七章明确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所以,落实在人事上就是:好处不能占尽,占尽了就打破宇宙的“平衡法则”了,结果宇宙意志就会出来剥夺你的好处,灾祸就会降临到你的头上。
民间也有类似的信仰:人在做,天在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皆报。还有,“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等都隐含着“平衡”的大法则。
《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注》很能代表《老子》此章的精神内涵:
《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好了歌解注》:“陋室空床,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因此,要有边界,要有度,要知足,要为“顶点”保留距离;要“功遂身退”,要超越功利名位,达到像大道一样无羁绊、无牵挂,圆融无碍,自由逍遥而又无不开合收放有度。
月有圆缺,河有盈亏,天有昼夜,季有寒暑,树有荣枯,人有生死,世有兴衰,事有成败,情有爱憎,命有寿夭,势有顺逆,性有善恶……如何趋利避害,得益免弊,知边界,不过度,不苛求顶点,就至为重要。而最终则应有大超越之道的意识、道的境界。
《老子》此章,似乎也可称为中国最早的哲学版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而其最精彩的广告语便是:“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遂身退”,就是放弃功名利禄,放弃完美,放弃顶点,隐身于浑茫的万千山水草木之中,做个自由潇洒的“精神出世者”。或虽仍身处万丈红尘,却心存天道:出手可成天下事,回身可在功名外。上马可杀敌,解甲可成佛。实现入世和出世的完美统一。
五、心得妙语
大河绕长堤,高山披云衣。万事有边界,越界事必异。取水寻常事,盈亏有哲理。人欲皆求满,平齐是水意。兵器同此理,过锐也不宜。锋利容易折,时久难为继。金玉珠宝贵,世人为之迷。谁可长富有?三代已可疑。富贵非全好,有利亦有弊。骄纵自然生,高处看人低。傲慢惹灾殃,恶报自有期。事功不可废,居功却无益。抽身敛人欲,谦卑学太一。“天道”并不远,“顶点”重距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