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绝对与相对:
时空之下唯有道是绝对的,你也可以说只有“理”(道之理)是绝对的(“理”是道的属性或称特性;韩非子解老篇中的定义是“道,理之者也”,传统翻译为“道是能使万物条理化的东西”。也即道德经第14章“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的“纪”,道纪就是指道理),其它一切相对于道来说都只能算是相对的。道德经第1章“恒道”之“恒”,就是绝对永恒的意思(既没有时间的起点,也没有时间的终点;要知道,时空本身也是来自它的自身),老子把这个绝对永恒称作“道”;我国最早的古书《尚书》中称上帝,皇天上帝,老百姓称老天(爷),苍天,青天等。道所创造的宇宙万物因为有时间上的起点,所以它们就是相对的,如果某些事物可以永恒的话,至多也是相对永恒(例如:法则,公式,定理,定律...)。例如:善就是绝对(永恒)的,而恶是相对(永恒)的(善的定义:完全,完美,完善;恶的定义:是善的亏缺,残缺,不完全),这是因为在时空出现之前,善就已经“存在”了,有没有宇宙万物,善照样是存在的。而恶则不同,它一定有时间上的起点,因为一个不完全(善)的东西(事物)是不可能绝对永恒的(唯有绝对完美的才能绝对永恒,例如至善)。
当然绝对和相对也是可以应用于微观生活层面,当我们把某一事物作为绝对的(如作参照物)来看的话,那么相对于它们以外的事物就是相对的。例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就讲到了绝对,相对,以及事物运动之间的关系,即河川是绝对的,河水(的流动)是相对的。人的生命的更新也是如此,还有我国古语所说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即人的身体(躯体)是绝对的,但人的内在的生命的进步则是相对的,意思是说三天之后人还是那个人(备注:人在短期里,外形容貌不会有较大的变化),但是他对某些事物的认知,技能,包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进步)。
当我们无论是读道德经还是解注道德经,如果我们“绝对和相对”的思维观念不介入进来的话,我们也就会把道也理解是一个相对的东西(事物),要知道,时空之下一切相对的东西都不具有永恒性。当我们知道道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一个绝对永恒的“东西”(哲学上称作本体,真体)时,那么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绝对永恒的本体在相对永恒的物质世界的“上头”(“上层”,我们只能用物质世界的术语这样描述)这样的概念,也就是道在物质世界之上(参见道德经第1章,老子在道德经这本书开门见山就讲到了这个问题“什么是道”?)。
6、主观与客观:
主观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出发,也就是往往是以自己的利益,喜好,偏见等看待事物;而客观就是以事物为中心,实事求是,虽然有时是不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但是他看待事物完全不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喜好,偏见等为出发点的。我们平时经常讲,一个人的态度很重要,这个态度就是指某个人对待某件事情不会为外物环境所影响(左右)。两者说简单些就是主观违背心,而客观顺从(遵从)心。在西方,两者用来界定犯罪性质,其本质是不同的,其最终的量刑也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我国的多是一刀切,至多在人道主义上会考虑一下)。苏格拉底说过“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这是因为他们是出于客观上的无知而造成的。例子:①知而为恶和不知而为恶,虽然为恶的结果的性质是一样,但是两者为恶的动机不一样,那么两者对为恶所产生的后果所承担的程度当是不同的,这就好比一个一二年级的人和一个四五年级的人,两人犯下了同样的一个错误,那么那个高年级的人较那个低年级的人需要承担更多的后果;我国有一句“知法犯法”也是说到了这方面的意思。②人是否可以撒谎?需要使用主观和客观来界定,那些善意的说谎(即说谎者不存在有自身的利益)肯定是可以的,例如一个医生面对一个已经查出有癌症的病人,他就会需要用到善意的谎言。③人力能为善而不为,即是恶?需要使用主观和客观来界定。既然苏格拉底说“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人因为知道了恶而行恶的”这样的话(提示:人的认识当分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或者称浅度认识和深度认识,或者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称这两者为大脑认识和心灵认识。例如爱屋及乌,一个没有深爱过的人,他对爱屋及乌的认识或者概念,不可能能进入心灵层面上的认识,他至多是只停留在大脑层面的认识)。但有些人是知道的,所以这句“力能为善而不为即是恶”对他们来说就是适合的。
7、广义和狭义:
有些字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不能只望文生义,否则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字句的实质意义或者字句所承载的思想的降低,从而失去了原本字句所需要反映的意义。例如:①德字,广义上的德就是宏观层面的德,是善的表现形式,上德就是至善,至善也就是上德。合于(效法)自然之多少,就是人的德性的多少,人的上德(至善)就是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境地)。狭义的德,就是指我们的品德,也就是“道德”(备注:道德的原义就是道之德,道也是有德性的,也就是指道本身的属性或称特性;后来变成了狭义的道德,即指我们人在品质上的好坏程度)。其实我们从道德这两个的本义也可以看出,所谓的道德就是道的德,道是至善的道,那么道的属性也是至善的,这个至善的属性就是道的德。我们需要效法道的德(同效法自然),我们效法多少,就成了我们的道德的水平,这也就是我们的品德。②色字,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也”的“色”同道德经第12章“圣人为腹而不为目”之“目”,都是指为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外在的物质,例如钱财,权力,名誉,美色,嗜好等;“色”并非只是指狭义之女色的美色,美色只是“色”的范畴里的一种而已;“目”也并非只是指狭义之眼睛的意思。其实孔子所说的意思是“众人喜好钱财(权力,名誉,美色,嗜好等)甚于喜欢提升自己的德性”,要知道,人的德性的程度代表他的生命之丰富度,也就是他的境界。同时孔子说过“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走向自我完善的过程”这句话,亦可以佐证这一点。美国大思想家爱默生(被林肯誉为美国的孔子)也说过“除了人自己心灵的完善外,没有什么神圣之物”。东西方两个孔子在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自我在心灵上完善这一点上是高度一致的(有关“目”和“色”的详细论述,可参见以前的主题论述“道德经里的“目”与儒家文化里的“色””)。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之中,很多字义都是说到它的狭义的一面,如果我们也带着狭义的大脑去读道德经或者有关哲学,思想等方面的书籍,我们往往也就会只领会到它的片面之意。例如我们以为道德经里的“德”就是指我们人的道德,品德的德;谁也不会想到,道也是有自己的德的(即道德这两个字的原本义)。
8、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道德经里的道,道德经里的“一”(参见道德经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的“一”,第22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的“一”,第39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的“一”),第70章的“言有君,事有宗”的“君”和“宗”,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的“一”,北宋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儒家理学思想鼻祖)的“一与万”(对应牛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一”,俗话的“万变不离其宗”(常用对句: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的“宗”,“以不变应万变”的“不变”,“九九归一”的“一”等等,以上这些都解说了世间万物的现象背后都有一个恒定的成因(因由,西方哲学称“逻各斯”LOGOS,也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提出的学说),这就是道创造万物的同时赋予在这些事物上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我国古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里所说的“然”(这个“然”就是自然,自然的原本义就是道自己,道自身,参见道德经里第25章的“道法自然”的“自然”)。
我们无论对待未知的事物还是已知的事物,按照或者遵循事物之规律去“摸象”就是采用开放式系统,反之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或者自己的任性所为而“摸象”就是采用封闭式系统。封闭式系统就如同人困在屋内而去认知这座房子,而开放式系统,人既可以在站在屋内也可以站在屋外,从而可以更全面地,也就是可以从整体上认知这座房子。
我们也可以这样定义,开放式系统就是对待事物采取治本的方法,而采用治标的方法就是封闭式系统。中医和西医就是这两者的最好的例子,中医是采取以整体的方式来看待疾病,而西医则是以局部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或者说是,封闭式系统就如同采用平面(二维,地和人)坐标系统看事物,而开发式系统如同采用立体(三维,天,地和人;“天”是指代表世间里存在的恒定的部分,即我们传统文化上所说的事理,常理;因为这些不变的在变动的之上,正好天也在我们的头上,所以古人就把来自上头的“东西”都称之为“天”)坐标系统看事物。正因为我们知道万事万物存在“统一性”和“多样性”或者称“一与万”,所以我们对待事物(问题)既可以采取“顺藤摸瓜”(顺藤上溯至藤的根部,即代表事物的根本,瓜代表结果,两者可以对应事物的因果关系),也可以采取“顺瓜摸藤”,从而有益于我们,无论是在我们的物质层面上还是在我们的心灵层面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