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名家导读,讲述经典背后的故事中华优秀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8/7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医院 http://m.39.net/pf/a_4344177.html

暑假来了,各种阅读计划也如期而至。读什么,当然是读经典。但是年年读经典,我们到底读到了什么?我们读过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论语》《诗经》《孟子》《道德经》等篇章语句都能脱口而出,那么想不想了解这些经典是怎么成为经典的、又是如何流传的?经典对今天有价值的内容是哪些?我们如何去选择版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就是这样一本书,名家导读经典,带领我们畅游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讲述经典背后的故事。

全书共十二章,对十二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图书进行导读,由在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研究领域成就斐然的十位著名教授执笔撰写,导读团队阵容强大,给暑期阅读送上一份智慧大餐。

全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内容对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经典为什么成为经典、经典如何成为经典、经典的阅读价值在哪里、经典的阅读方法是什么、经典的版本选择有哪些,以及我们现在怎样对经典选文进行导读。同时,本书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指向,每一章的标题均以一个“德”字统领,强调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来成就当下学校文化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目录

第一章明德修身——《大学》导读(李虎群/中国政法大学)

第二章有德必言——《论语》导读(刘强/同济大学)

第三章抱道修德——《道德经》导读(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

第四章以德行仁——《孟子》导读(杨海文/中山大学)

第五章盛德大业——《周易》导读(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

第六章惟德是辅——《诗经》导读(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

第七章孝为德本——《孝经》导读(刘增光/中国人民大学)

第八章大德受命——《中庸》导读(杨少涵/华侨大学)

第九章德全不危——《黄帝内经》导读(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

第十章至德为本——《礼记》导读(曾亦/同济大学)

第十一章道﹣德之间——《庄子》导读(郭美华/上海财经大学)

第十二章忠信德义——《春秋左传》导读(曾亦/同济大学)

第四章《孟子》导读(节选)

杨海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海文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兼任孟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孟子学会副会长、广东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侧重孟子思想及孟学史研究。著有《心灵之邀——中国古典哲学漫笔》《浩然正气——孟子》《化蛹成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断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孟子〉七篇解读·滕文公篇》等。

《孟子》仅有三四万字,但博大精深,几乎涉及人生所有的基本关系。这些关系或者相反而相成,或者相辅而相成,经意、不经意地流淌着思辨的张力与哲学的魅力。下面通过十组关系的梳理,借以彰显孟子思想的平易与深邃,展示《孟子》的阅读价值。

第一组是人类与禽兽的关系。《孟子》8·19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这是孟子为其全部思想预设的逻辑起点。在孟子看来,人禽之间的本质差异很细小,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说远就远,说近就近。像人一样活着,它就近;不像人一样活着,它就远。那么,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类存在呢?

第二组是性本善与性向善的关系。《三字经》开篇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就是指孟子面对“人是什么”这个人生哲学总题目而独创的性善论。《孟子》3·6说的“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那个故事,情节结构异常简单,人性震撼无与伦比,是孟子证立性善论的经典案例,堪称中外人性论史上的现象级教科书。在此基础上,孟子以心善言性善,认为性善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性本善,肯定心性之善是“天所与我、我固有之、人皆有之”的,解答了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超越客观的根据;二是性向善,肯定人人都可以在生活行为上自觉自主地呈现内在的心性本体,解答了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内在主观的根据。

第三组是仁智双彰与大丈夫气概的关系。《孟子》两次提到“仁且智”(3·2,4·9),仁是道德,智是科学,仁智双彰是孟子给理想人格作出的哲学界定。与此相应,大丈夫是孟子给理想人格作出的社会学界定。《孟子》6·2认为:大丈夫不是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而是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道德,有文化,有骨气,即是孟子对于理想人格的殷殷期盼。

第四组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中国传统社会是侧重熟人交往的五伦社会,认为做人的基本原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5·4),意即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其目的是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真理从来都是具体的,原则性总是离不开灵活性。譬如古代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但嫂子掉进水里,生命危在旦夕,孟子认为小叔子再拘泥于礼节就不是人,而是必须伸手救大嫂,通过灵活的权变,展示了人之为人、生命至上的真谛(《孟子》7·17)。一般情形下要讲原则性,特殊情形下要讲灵活性,为人处世要经权互动,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第五组是民生与仁政的关系。战国时期,诸侯攻伐,生灵涂炭。孟子一语道破它的出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1·3)老百姓如何才能有体面地活在人世,然后有尊严地辞别人间呢?过了五十岁就能穿上丝帛,过了七十岁就能吃上肉食(《孟子》1·3,1·7),这既是看似轻而易举的最低要求,但又是孟子时代以及整个古代中国难以实现的社会理想。《孟子》13·22写道:“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目睹老百姓苦苦挣扎在生死存亡线上,孟子必然反对霸道、力倡仁政。但是,“以德行仁者王”与“以力假仁者霸”(《孟子》3·3)这两条不同的治国路线又将如何过招呢?

孟子

第六组是道义与功利的关系。在霸道横行的时代背景下推行仁政,势必高擎义利之辨的旗帜。《孟子》首章开宗明义,认为义利之辨包括三大要点:一是从“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看,孟子提出义以为上,这是讲原则,将道义当作最高原则;二是从“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看,孟子提出先义后利,这是讲次序,将道义放在第一位,而将利益放在第二位;三是从“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看,孟子提出义利双成,这是讲目的,不能因为讲道义就完全排斥利益,而是要在生活当中最终实现道德与利益的统一。有人认为孟子轻视功利,这一看法是不全面的。孟子如此关心民生疾苦,岂能不对物质利益得以充分实现念兹在兹?“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24《与延平李先生书》),孟子的义利之辨至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第七组是君与民的关系。《孟子》14·14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是孟子王道政治学的核心价值观。孟子一方面强调国家是为人民而设立的,但人民不是为国家而生存的;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格君心之非”,认为只要纠正了君主内心的错误,整个国家就能得到治理,“一正君而国定”(《孟子》7·20)。孟子对于君民关系的思考显然具有时代局限性,但它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影响不啻于振聋发聩的空谷足音。

第八组是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的关系。《孟子》13·9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能够实现志向,就将恩惠施加给人民,这是独善其身;不能实现志向,就去修养自身展现给世间,这是兼善天下。这里的“穷”不是指经济贫困,“达”不是指官运亨通,而是如同马一浮的《蠲戏斋杂著·希言》所说:“……穷达皆以道言,道隐为穷,道通为达。”孟子心中的“士”是正道直行、为百姓鼓与呼的道德理想主义者,而不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唯利是图、通吃天下的蝇营苟且之徒。

第九组是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我们读《孟子》6·9,可知“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这句话最能概括孟子对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认识。孟子将孔子之道视作真理,而将杨墨之道视作谬误,是因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对于杨墨之道的批判,是先秦儒家捍卫、传承孔子之道的重要举措,历史影响极大。

第十组是读书与自得的关系。孟子能在先秦诸子中脱颖而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既不迷信经典但又善于读书。孟子熟稔当时的两大经典《诗》《书》,同时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14·3)。包括经典在内,任何书本既不能不相信它,也不能完全相信它。不迷信经典,不做书本的奴仆,这是读者获得自我解放的第一步。孟子又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是读者的自我意识,志是作者的思想建构,逆是读者像迎接客人那样真切地把握作品已经或者试图表达的意义。善于读书,做书本的主人,这是读者获得自我解放的第二步。孟子告诉我们:贵疑、自得不仅是读书的方法,而且是读书的境界。唯其如此,思想才能在传承中得以创新,文化才能在继承中得以创造。

推荐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杨美俊温海明主编

-7---5

49.00元

本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配套图书,全书分12讲,对12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图书进行导读,着眼于经典为什么成为经典、经典如何成为经典、经典的阅读价值在哪里、经典的阅读方法是什么、经典的版本选择有哪些,以及怎样对经典选文进行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滋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指向,文字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形象活泼、表现力强,分别由名校名教授基于自身颇有建树的研究领域执笔撰写。

主编简介

杨美俊,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培课程研发设计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国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年任美国奥本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北京市西城区十三五教育规划主笔。曾任中学语文研修员,专于教育规划和学校课程方案及课程设计。

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杰出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美国夏威夷大学比较哲学博士;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副总编辑;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北京中国学中心客座教授。著有《周易明意》《道德经明意》《比较境遇与中国哲学》《儒家实意伦理学》等著作,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

了解更多

陈引驰王希明:以传统为滋养,从古籍觅人生

陈引驰:认识传统文化也是认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本期编辑:R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你“在看”我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9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