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历代注解本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9/23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古往今来,老子《道德经》注解的学者是成千上万,作者挂一漏万的简述其中的部分代表及其著述目录,以使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既可以粗浅的了解《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又可以借鉴他人之见解,以更加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修行实践。现将注解《道德经》的学者代表及其书目简述如下。

老子历代书目举要

一、先秦至六朝

1.李零:郭店竹简校读记

2.马王维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刊行本)

3.韩非《解老、喻老》

4.河上公《老子章句》(四部丛刊)本

5.河上公《老子道德经》(四部丛刊)本

6.严遵《道德真经指归》(《道藏》本)

7.王弼《道德真经注》

8.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诸子集成》本)

9.谷神子《老子微旨例略》

10.谷神子《道德指归论注》

11.王羲之《道德经贴》

12.葛玄《老子节解》

13.顾欢《道德真经注疏》

14.无名氏《道德真经次解》(遂州龙兴观刻经碑木)

15.《六朝写本残卷》(敦煌庚本)

有关古籍《庄子》、《吕氏春秋》、《史记》等书。

二、初唐至五代

1.陆德明《老子音义》

2.魏征《老子治要》

3.傅奕《道德经古木篇》

4.颜师古《玄言新记明老部》

5.成玄英《道德经开题序诀议疏》

6.李荣《道德真经注》

7.李约《老子道德真经新注》

8.景龙《道德经碑》

9.开元《御注道德经幢》

10.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11.唐玄宗《道德真经疏》

12.广明《道德经幢》

13.景福《道德经碑》

14.马总《老子意林》

15.王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

16.陆希声《道德真经传》

17.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疏》

18.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19.乔讽《道德经疏义节》

20.唐人《唐人写本残卷》

三、两宋至元代

1.宋鸾《道德篇章玄颂》

2.王安石《老子注》

3.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篡微篇》

4.吕惠卿《道德真经传》

5.司马光《道德真经论》

6.苏辙《老子解》

7.陈象古《道德真经解》

8.邵若愚《道德真经直解》

9.程俱《老子论》

10.叶梦得《老子解》

11.时雍《道德真经全解》

12.程大蛙《易老通言》

13.员兴宗《老子略解》

14.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

15.黄茂材《老子解》

16.寇质才《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17.吕祖谦《音注老子道德经》

18.葛长庚《道德宝章》

19.彭耜《道德真经集注》

20.赵秉文《道德真经集解》

21.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

22.李嘉谋《道德真经义解》

23.林希逸《老子口义》

24.龚土呙《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

25.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26.刘骥《老子通论语》

27.曹道冲《老子注》

28.宋徽宗《御制道德真经》(《道藏》本)

29.李荣《荣道德真经义解》(《道藏》本)

30.赵至坚《道德真经疏义》

31.李道纯《道德会元》

32.刘辰翁《老子道德经评点》

33.邓琦《道德真经三解》

34.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

35.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

36.景礻右《甘肃天真观道德经幢》(《石本》)

37.麻沙本《老子道德经》(《刻本》)

38.赵孟兆页《老子道德经》

39.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

40.陈致虚《道德经转语》

41.吴澄《道德真经注》

42.林至坚《道德真经注》

43.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

44.蒋融庵《道德真经颂》

45.陶宗仪《老子》

四、明代

1.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

2.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

3.薛蕙《老子集解》

4.张洪阳《道德经注解》

5.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

6.朱得之《老子通义》

7.王道《老子亿》

8.陆长庚《老子道德经玄览》

9.沈律《老子道德经类纂》

10.王樵《老子解》

11.李贽《老子解》

12.张登云《老子道德经参补》

13.沈一贯《老子通》

14.林兆恩《道德经释略》

15.陈深《老子品节》

16.徐学漠《老子解》

17.王一清《道德经释辞》

18.彭好古《道德经评点》

19.归有光《道德经评点》

20.祝世禄《老子奇评》

21.陈继典《老子道德经参补》

22.孙《老子评注》

23.钟惺《老子文归》

24.钟惺《老子文归》

25.陶望《梅阁望老子解》

26.赵亮《老子译注》

27.洪应绍《道德经篇》

28.龚修默《老子或问》

29.潘基庆《道德经解》

30.郭良鞠《老子道德经斋解》

31.陈仁汤《老子奇赏》

32.程以宁《太士道德宝》

33.颐汤畴《道德经解》

34.吴勉学《校老子道德经》

35.方宇惠《南宁惠王弼注老子道德经》

五、清代

1.王夫之《老子衍》

2.顾如毕、孙承择《道德经参补注释》

3.张尔鼓《老子战略》

4.马马肃《老子》

5.德玉《道德经顺石朱》

6.传山《老子解》

7.宋常星《道德经讲义》

8.花尚《道德经眼》

9.徐永礻右《道德经集注》

10.郭乾泗《老子元翼》

11.徐大椿《道德经注》

12.纪昀《老子道德经校订》

13.黄文运《道德经订注》

14.卢文绍《老子音义考证》

15.毕沅《老子道德经考考异》

16.姚鼐《老子章义》

17.郑环《老子本义》

18.倪元坦《道德经参注》

19.纪大奎《老子约说》

20.任兆麟《老子述记》

21.吴鼐《老子解》

22.潘静观《道德经妙门约》

23.汪中《老子考异》

24.王昶《校老子》

25.邓日亘《道德经辑注》

26.江有诰《老子韵读》

27.严可均《老子唐本考异》

28.洪颐煊《读老子丛录》

29.清阳子《道德经注义》

30.王念孙《老子杂志》(《读书杂志》内)

31.李涵虚《道德经注释》

32.魏源《老子本义》

33.宋翔凤《老子章义》

34.吴云《老子道德经幢残石校记》

35.陈澧《老子注》

36.俞桓越《老子平议》(《诸子平议》)

37.高延第《老子证义》

38.陶鸿庆《读老子札冖》

39.易顺鼎《读老札记》

40.吴汝纶《点勘老子读本》

41.郭谐《老子识小》

42.滕云山《道德经浅注》

43.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

44.孙诒让《老子校语》

45.文廷式《老子校语》

46.陶邵学《校老子》

47.于累《老子校书》

48.邓延桢《从砚斋笔记》(卷三)

49.徐鼎《读老子杂释》(读书杂释本卷十二)

50.易佩绅《老子解》

六、民国以来

1.刘鼎和《新解老》

2.张之纯《评注老子菁华》

3.张其淦《老子约》

4.故薇元《道德经达话》

5.区大典《老子讲义》

6.马其昶《老子故》

7.田潜《篆文老子》

8.杨树达《老子古义》

9.罗振玉《老子道德经故事异附补遗》

10.罗振玉《老子残卷六种》

11.罗振玉《敦煌本老子义残卷

12.蔡廷干《老解老》

13.吴承仕《老子音义辩证》

14.马叙伦《老子校诂》

15.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

16.徐绍祯《道德经述义》

17.支伟成《老子道德经》

18.程辟金《老子哲学研究和批评》

19.郎擎霄《老子集解》

20.奚侗《老子集解》

21.罗运贤《老子余谊》

22.曹聚仁《老子集注》

23.高岳岱《新式标点老子道德经》

24.陈柱《老学八篇》

25.陈柱《老子》

26.陈柱《老子集训》

27.丁福保《老子道德经笺注》

28.李继煌《新解老》

29.王重民《老子考》

30.钱基博《老子道德经解题及其读法》

31.王力《老子研究》

32.陈登氵解《老子今见》

33.李翘《老子古注》

34.高亨《老子正诂》

35.孙思日方《老子政治思想概论》

36.蔡尚思《老墨哲学人生观》

37.江侠奄《译老子原始》

38.缪尔舒《老子新注》

39.胡怀琛《老子学辨》

40.丁惟鲁《道德经》

41.胡哲敷《老庄哲学》

42.汪桂年《老子通注》

43.钱穆《庄老通辨》

44.于省吾《老子新证》(在《诸子新言》内)

45.何士骥《古本道德经校刊》

46.余嘉锡《四库提要老子注辨证》

47.蒋锡昌《老子校诘》

48.王恩洋《老子学案》

49.劳健《老子古本考》

50.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

51.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

52.严灵峰《老子众说纠缪》

53.严灵峰《老庄研究》

54.严灵峰《老子知见书目》(合在《老列庄三子》内)

55.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

56.严灵峰《老子达解》

57.叶玉麟《白话句解老子道德经》

58.肖天石《老子哲学阐微》

59.陆世鸿《老子现代语解》

60.张纯一《老子通释》

61.许大同《老子哲学》

62.张起钧《老子》

63.谭正璧《老子读本》

64.朱谦之《老子校释》

65.任继愈《老子今译》

66.吴康《老子哲学》

67.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

68.杨兴顺《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

69.王寒生《老子道德经注》

70.何钅监宗《老子新绎》

71.梁容岩《老子的流传与注解》

72.杨柳桥《老子译话》

73.罗根泽《老子选注》

74.车载《论老子》

75.程兆熊《老子讲义》

76.徐复观《老子的道德思想之成立》

77.李慈铭《订老子》

78.吴静宇《老子义疏注》

79.钟应梅《老子新诠》

80.赵文秀《老子研究》

81.唐子长《老子重编》

82.田干吾《老子》

83.吴常熙熙攘攘《老子正义》

84.肖纯伯《老子道德经语释》

85.葛连祥《老子会通》

86.纪敦诗《老子正解》

87.封思毅《老子述解》

88.龚乐群《老庄异同》

89.王淮《老子探义》

90.余培林《新译老子读本》

91.周绍贤《老子要义》

92.蔡明田《老子的政治思想》

93.胡寄窗《道家的经济思想》

94.童书业《老子思想研究》

95.钱钟书《老子王弼注》(在《管锥编》内)

96.金容活《老子自然哲学中无为之功能》

97.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辑本》

98.严灵峰《老子崇宁王注》

99.严灵峰《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

.严一萍《帛书竹简》

.郑良树《竹简帛书论文集》

.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

.张松如《老子校读》

.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

.哲学研究编辑部《老子哲学讨论集》

.梁启超《老子哲学》

.高明《帛书老子校正》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

.胡适《老子校》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陈鼓应《老子注释与评价》

、朱谦之《老子校释》

七、国外学者

1.大田晴轩《老子全解》(日本刊本)

2.东条一堂《老子王注标识》

3.武内义雄《老子原始》

4.武内义雄《老子之研究》

5.武内义雄《译注老子》

6.狩野直喜《老子河上公注跋》

7.福永光司《老子》

8.木村英一《老子之新研究》

八、有关资料

1.钱学森《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部门》(见《当代科学新天地》)

2.李之楠《气功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3.刘仲宇《中国道教文化透视人文丛书》

4.《道教文化面面观》

5.《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代表大会论文专囝》

6.《永乐大典》等等。

九、资料参考

1.《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刊行本)

2.《六朝写本残卷》(敦煌庚本)

3.《敦煌古号本太上玄元道德经残卷》

4.《敦煌唐写本老子残卷》

5.《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景龙碑)

6.《唐景福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景福碑)

7.《遂州道德经碑》(遂州碑)

8.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

9.哲学研究编辑部《老子哲学讨论集》

10.《中国道教文化透视人文丛书》

11.《道教文化面面观》

12.《永乐大典》

13.《道教大辞典》

14.《道藏》

15.四川省乐至县老君山玄妙宫藏《道德经》古

16.四川省乐至县仙鹤道院《道德经》碑文

《道德经》一经问世,便注家峰起,不绝如缕。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积两千余年无数个时日,代代有人对老子及其著作进行研究、注释,代代均有心得问世,己属罕见。而老子及其思想先是在中国的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有影响,在近几百年间,更超越时空,及于域外,以至于在东南亚、在日本、在美国、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掀起了一场研老宣老热潮,此情此景,更属罕见。殊不知,当湖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公开发布后,美国、日本、德国的老学研究者如获至宝,率先而动,很快便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由此可见,研老注老之风从古迄今,从中国到世界,延续了两千余年,今后还会延续下去。从中也可看出老子其人的伟大和老子思想的渊博与厚重。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便立即引起了与他同时或稍后的学者的注意。老子思想对他同时人的影响,最典型的莫过于孔子了。孔子在春秋时代就己小有名气,他当时周游列国,进出君王将相的宫殿,智者也经常去请教他。但等他周游列国皆失败的时候,智者也看不起他的时候,在百思不得其解间,就希望寻找一位智慧比他还高的人,来指点他,帮助他,为他指点迷津。于是当时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孔子想到了曾多次请教过的老子;于是,便有了司马迁依史实绘声绘色记述的这么一段: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予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龙,是没有人知道它是怎么走的,也没有人知道它是怎么生活的,或者是怎么飞的。龙,在《易经?乾卦》中有曰:“进乘六龙以御天。龙德而隐者也。龙德而正中者也。潜龙勿用,飞龙在天。”真的龙,谁也没有见过,据说它是太昊伏羲取风姓,为团结联合不同部落而专心制作的一种图腾,以用来凝聚人心,供先民们崇拜的。孔子访老子后,以知天命之年发出老子“犹龙”的赞叹,内中包含的寓义太深刻了。无怪乎人们通过楚简《老子》与《论语》的对读,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对孔子的师传痕迹。《论语》的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观点,就是直接自《老子》中换化来的;无怪乎自古迄今,不少学者一再强调,孔子与老子思想高度一致,儒家与道家绝非异途。这种结论的出现,不能说不得益于孔子对老子的多次虚心求教,故而“孔子问礼”一直流传至今(对此,笔者另有专文论证)。

孔子开杏坛不耻下问风气之先,老子也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了儒家、法家、兵家乃至诸子百家。故而在老子身后,最早对老子研究颇有心得和见地的便是韩非子。韩非以才高而著世,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清人王先谦评曰:“韩非处弱韩危急之时,以宗属疏远,不得进用。目击游说纵横之徒,颠倒人主以取利,而奸猾贼民,恣为暴乱,莫可救止,因痛嫉夫操国柄者,不能伸其自有之权力,斩割禁断,肃朝野而谋治安。其身与国为体,又烛弊深切,无繇见之行事,为书以著明之。故其情迫,其言核,不与战国文学诸子等。”(王先谦:《韩非子集解?序》)这段评价韩非的文字甚为恰当。它透露出了如下信息;一是韩非才高于世,但不为所用,即人们常说的怀才而不遇;二是韩非与其他诸子一样,生长于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的战国时代,对当世国君、大臣们的所作所为,对游说奸猾之徒的摇唇鼓舌而误国大为不满;三是韩非想为世所用,为治国平天下出一份力。也正因为如此,韩非对老子的学说便情有独钟,专门作《解老》《喻老》而名世。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评说老子著作的文字,开研老注老之先河。且韩非在老学研究上的诸多真知灼见,一直影响到现在。说起来很有意思,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又对老子思想颇有心得,还对法家名家思想深有钻研,这便注定使之成为刑名法术之学的集大成者。综合儒、道、法三家学说,韩非著书10余万言,有人把他的书传至秦国,秦始皇看了赞叹不已,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国因此发兵攻打韩国求韩非,韩非遂使秦。但因同窗李斯嫉贤妒能,下药毒死韩非。可见,韩非乃一大悲剧性人物。韩非虽死,但他的著作在,他的学说为统一的封建君主提供了统治国家的理论基础。故司马迁评价道,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其归本于黄老”。在《史记》编撰中,太史公将韩非与老子编在一起,设《老子韩非列传》,所表达的也是韩非深得老学真传之意。

  继承韩非《解老》、《喻老》风气,西汉时的河上公和三国魏时的王弼对老子其人其书的研究影响深远。如果说韩非在老学研究上有开风气之先之功的话,那么,河上公、王弼二人则有规范研老、并颇多独到见解之功。相传河上公是西汉时的著名道家,他活得甚是潇洒,一是无名无姓,在河边结草为庐,亦即搭个茅草庵,靠自食其力生活。因长年居于河边,与滔滔滚滚的大河生活在一起,因此被人称作河上公,司马迁则称之为“河上丈人”。二是不羡名利,不慕宝贵,不恋高位。他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因汉文帝推崇道家,常派人来他的茅草庵请教《老子》的含义。凭这层关系,若想进身易如反掌,而河上公未想也未做,在潇洒的外表下,河上公对老子及其思想崇拜有加,他精研老子学说,亲作《老子章句》二卷。对此,史籍多有记载。《隋志》:“老子《道德经》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汉文帝时河上公注”。《旧唐志》:“《老子》二卷,河上公注”。《新唐志》:“《老子道德经》二卷,河上公注”。《宋志》:“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注》一卷”。《释文?叙录》;“《河上公章句》四卷。”可见,河上公作《老子章句》二卷史有记载,实有其事,不是唐刘知几认定的为后人伪托。值得提出的是,将《老子》分为上下两篇、八十一章亦始自河上公,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河上公规整老子著作体例,对老学研究的一大贡献。至于河上公的详细生平,后人知道得并不比司马迁多,司马迁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史记乐毅列传》)。

王弼是三国魏时的文学家,祖籍河南焦作。此人年青时便好谈儒道之学,并享有较高的名望。他辞才逸辨,与何晏、夏侯玄等人同开文学清淡风气,亦即几位知己好友,清茶一盏,薄酒一杯,谈天说地,议论时政,颇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味道,其清淡大多围绕儒道之学展开,尤以老子思想、道家观点为最。认为“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万物皆由道而生”。强调,“贵无”而“贱有”,并从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上来论证“以无为本”。认识上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思想。以“凡有皆始于天”,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从王弼所阐述的主要观点不难看出,他的确深得老子学说之真谛,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意义上作了不同程度的发挥。王弼竞事清淡的另一个特点便是用“援老入儒”的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辨护,即以新的玄学代替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对于老子,王弼作有《老子注》二卷、《老子略论》一卷、《老子指例略》二卷。其中,《老子注》二卷存,其他两种佚。王弼注老独有风格,钱钟书评之曰:“王弼注本《老子》词气鬯舒,文理最胜,行世亦最广”。并坦言“余初读《老子》,即受王弼注本,龚自珍有《三别好》诗,其意则窃取之矣,亦曰从吾所好尔”(钱钟书《管锥篇,老子王弼注》P-P)。

考河上公和王弼对老子思想的研究,由于其经历、生活态度、生活环境、结交对象迥然有别,故其研老注老的风格也大异其趣。河上公浪迹江湖,他的注不拘一格,洒脱超然,平易直白,尽量把老子玄之又玄的东西大众化、通俗化,而王弼则讲究义理、对应、文雅;以玄学家的身份研老注老,自然更加玄之又玄,文人气、学术味十足了。故影响所及,河上公开民间通俗研老注老之风气,后人直评河上公注为民间注本。王弼开文人研老注老之风气,后世以学术研究为使命的文人学者在研老注老时,多选王弼注本为底本,因为,这更合文人口味和思维习惯。   河上公、王弼以降,注老研老渐成风气。纵向观之,几乎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名人名家,抑或政治家,均对老子及其思想产生浓厚兴趣,并悉心研究。择其要者,先秦至六朝,除韩非、河上公、王弼外,还有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和《老子注》、谷神子的《道德指归论注》、王羲之的《道德经帖》、葛玄的《老子节解》、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六朝写本残卷》(敦煌庚本)等。初唐至五代,有陆德明的《老子音义》、魏征的《老子治要》、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篇》、颜师古的《玄言新记明老部》、陆希声的《道德真经广圣义疏》等。两宋至元代,有王安石的《老子注》、司马光的《道德真经论》、苏辙的《老子解》、叶梦得的《老子解》、程大昌的《易老通言》、吕祖谦的《音注老子道德经》、林希逸的《老子口义》、范应元的《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曹道冲的《老子注》、何道全的《老子道德经述注》、陶宗仪的《老子》等。明代有李贽的《老子解》、归有光的《道德经评点》、祝世禄的《老子奇评》、钟惺的《老子文归》、洪应绍的《道德经测》、龚修默的《老子或问》、程以宁的《太上道德宝章翼》、方宇惠的《南宇惠王弼注老子道德经》等。清代有王夫之的《老子衍》、徐永祜的《道德经集注》、徐大椿的《道德经注》、纪昀的《才子道德经校订》、毕沅的《老子道德经考异》、姚鼐的《老子章义》、潘静观的《道德经妙门约》、严可均的《老子唐本考异》、王念孙的《老子杂志》、魏源的《老子本义》、严复的《老子道德经评点》、孙诒让的《老子札记》、邓延祯的《双砚斋笔记》(卷三)等。民国至现代的有杨树达的《老子古义》、罗振玉的《老子残卷六种》、马叙伦的《老子校话》、陈柱的《老子集训》、王力的《老子研究》、高亨的《老子正诂》、蔡尚思的《老墨哲学人生观》、钱穆的《庄老通辨》、于省吾的《老子新证》、蒋锡昌的《老子校诂》、严灵峰的《老庄研究》、朱谦之的《老子校释》、任继愈的《老子今译》、罗根泽的《老子选注》、徐复观的《老子的道德思想之成立》、钱钟书的《老子王弼注》、许杭生的《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张松如的《老子校读》、梁启超的《老子哲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胡适的《老子校》、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南怀瑾的《老子他说》等。以上仅举研老注老中各代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从目前各大图书馆所藏及藏书家目录中所有的登录者统计,自古代至当代,从中国到外国,研老注老的著作不下于余种,可谓盛况空前了。

  在灿若星辰的研老注老队伍中,除文人学者外,也不乏政治家的身影。最为著名的便是御注《道德经》了。贵为天子而研老注老,以其君临天下,身登大宝的视角,自有对《道德经》解读的心得和对老子思想独具的政治价值的领悟。在历史上究竟有多少帝王认真研读过《道德经》,难以确切计数,但在认真研读之余,新自为《道德经》作注的,则有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世祖福临。这四位皇帝对《道德经》的理解有其相同或相近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唐、宋二朝都是佛、道二教大兴的时代,这一时代潮流不可能不反映在唐玄宗和宋微宗的思想和言语中。而众所周知,明太祖是和尚出身,清世祖则有捐弃王位、出家为僧的传说。所以,他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用佛学言语和佛教思想去理解《道德经》。

另一方面,唐玄宗和宋徽宗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文皇帝”,明太祖和清世祖则是开邦建国的“武皇帝”,这种文化素养的不同,必然会反映在“御注”之中。唐王朝自唐玄宗时代开始走向式微,而北宋王朝的转折点也在徽宗时代,也以,历史上对他们二人颇有以文误国、以文失国的说法。可是,明太祖却是有名的“半文盲”;清世祖虽然出身世家,但与久淫中原传统文化的唐玄宗和宋徽宗相比,在文化修养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表现在《道德经》注疏中,唐、宋二君更近乎学者的方式,且与当时的文化潮流相适应,多在“义理”上下功夫,使本来就很玄妙的《道德经》五千言更加玄虚。相对而言,明、清二君则选择了简明扼要的方式,不仅点到为止,而且多以具体事物作比喻和引申。可见,御注《道德经》,唐玄宗肇其始,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继其后,历四个皇朝,凡千余年。唐玄宗、宋徽宗笔意幽远,发凡深邃,深悟老子思想真谛。明太祖叙及自“本寒微”,由社会底层攀至皇位,所作评析浅显易明,亦不乏牵强附会之辞。清世祖受中原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评析虽不十分精致,亦多有真知灼见。尤其在对老子修身之道、治国之道的体悟上,四位皇帝缘于不同的出身遭际而各有千秋。凡此种种,对现今的政治家亦不无借鉴意义。

  研老注老之风气历余年,进入21世纪,由于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课题,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度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老子,投向了老子的光辉著作《道德经》。继承古人优良传统,在当今时代深入研老注老,深刻把握老子思想中所蕴涵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便成为当代学人和政治家的共同追求。尤其是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的楚简《老子》出土问世后,这种追求更是形成一种学术大潮,且有一浪高过一浪,不断升温之势。其基本标志是当今时代的政治家、专家、学者对老子其人、其书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并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引用《道德经》原文,以说明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道理。年12月,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引用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话。年,他在为党的“七大”作总结时曾说过,《老子》上讲,“不敢为天下先”,我们不先发制人,而是后发制人。年8月,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也引用了《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建国后,毛泽东仍常读《老子》并评论说:“其中有辩证法”,他在外出视察时,曾指名带上《老子》。

年,周恩来在浙江绍兴对《战旅》杂志社的曹天凤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大概是道家最精彩的话了吧”。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巨变,国内出现政治风波,西方国家对中国挥舞起“制裁”大棒的紧要关头,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决不当头,善于守拙,有所作为”,就深得老子“谦下贵柔”,以柔弱胜刚强思想之真传。

年6月24日,江泽民视察泉州,参观清源山老子石像时,留影、题字并指示,要多宣传老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整理好、宣传好,使“三胞”和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年11月1日,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年1月14日,在中纪委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老子名言教育党的高级干部。

胡锦涛所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都可见到老子“道法自然”、“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思想和以“无为无不为”为核心的治国之道的巨大影响。

年4月,习近平主席进行了他就任国家主席之后的首次外访。行前,习近平主席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在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说:“(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道德经》。年11月21日习近平在斐济《斐济时报》和《斐济太阳报》发表署名文章《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我们要做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好伙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出自《道德经》)当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正在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脚踏实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岛国人民也在努力振兴民族经济和推进区域合作。双方完全能够将彼此发展战略对接起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当代学人如大陆的庞朴、裘锡圭、李学勤、郭沂、廖名春、姜广辉、邢文、侯才、尹振环、崔仁义、高明、李零等,台湾的丁原植、魏启鹏、张光裕、袁国华、季旭昇、颜世钅亥、刘信芳等,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的杜维明、陈鼓应、李约瑟、安娜塞德尔、麦克斯物瑞曼、韦利、霍尔姆斯韦尔奇、白一平、韩禄伯、陈荣捷、戴卡琳、麦克?拉法格、鲍则岳、葛瑞汉、高本奴、罗浩、雷敦龢、瓦格纳、弛田知久、岛邦男、金谷治、木村一、大田睛轩、东条一堂、武内义雄等,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老子及其《道德经》抑或新出土的楚简《老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既吸取古人研老注老精华,又依最新考古发掘资料深入探讨老子思想的基本内涵,还老子及老子思想以历史真实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0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