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分享第二十五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11/1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命名为“象元”,熊春锦《老子德道经校注》命名本章为“混成”。本章老子进一步描述了道的一些基本特性,特别阐明了“道法自然”的主旨。

有种东西是自然生成的,它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具体的形象。它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存在,并周而复始地运行,从不停息。它甚至可以作为世间万物的母体。我并不知道它真实的名字是什么,勉强将它命名为“道”,勉强地形容它、描述它是广大无边的,广大无边的同时还运行不息,运行不息的同时还深远无际,深远无际的同时还会返回其本源。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在天地间共有四者最大,而王就是其中之一。

人向大地取法,学习它的朴实厚德;地向天空取法,学习它的高明宽广;天向道取法,学习它的本源创生;道则向自然取法,遵从自然的规律而行事。

“道”是一种浑朴状态,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由不同因素构成,同时又孕育出世间万物。而“道”的本性是独一无二的,是不依靠一切而独立存在的,同时又不会因为任何外物而改变自己。

“道法自然”是本章,也是《道德经》全书核心命题之一。根据《道德经》全书,“自然”一词辞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自生自长的自然界。如天地,飘风骤雨,芸芸万物,乃至于婴儿等。这些自然物各自有其运行生长的原理法则,与人为事物之矫柔造作全然不同。第二,自然运作的原理法则。比如“容乃公,公乃大,大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有容乃大,大如天,天就是道,天长地久,这就是自然之道。第三,自然之道,逝远而反,循环往复的

法则,如第十六章与本章“观复”“逝远而反”与“归根复命”,都是老子观察自然现象,得出道自然而然的运行法则。第四,人类的精神意识,处于浑沌素朴的状态,好像没有意识的自然一般,无知无欲。老子经常把自然与文明作对比,以婴儿比喻人类在未受文明进步薰染之前,尚未失道失德的一种精神状态。五十五章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人类步入文明进化之途,便日益远离自然,丧失了天真素朴的本性,于是就出现了第五十七章:“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

有。”人类的天真本性与自然精神不断消失。第五,无为而治的治理之道,老子给统治者最大的告诫就是效法大道自然而然,生养万物,不着形迹,功成不居。第十七章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顺乎自然的治理之道就是少发号施令,少干扰。第五十七章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

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积极的忘我无私。不因个人的野心贪欲,贻害百姓,充分发挥下属和百姓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其实,管理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松下幸之助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神”,他对《道德经》也颇有研究,并能够用在企业管理上。有人曾经问他经营秘诀,他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管理理念实际上是对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运用。

上一章老子批评了六种违反自然的行径和炫耀的行为,认为有道的人不这样做。本章老子为了诱导人们修道,进一步集中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是《道德经》中著名的一章。《道德经》中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本章,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质问题的重要篇章。本章对于道的描述有几个要点:一是有物混成,二是独立不改,三是寂兮寥兮,四是为天下母,五是道法自然。

#道德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3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