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社交困局合群重要,还是自己开心重要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5/4/28

我无意中看到网友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合群重要,还是开心重要。

其实,你不难发现,提问者带有很大程度的社交障碍。毋庸置疑,社交障碍可能成为每个人心头的一块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比如,家庭条件较差的朋友,通常伴随着自卑感导致社交障碍,所以总是喜欢独处。虽然也憧憬去热闹的地方嬉戏一番,但是总是感觉自己习惯了独处,受不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比如还有些朋友,因为担心别人拒绝他,冷落他,进而容易胡思乱想,所以害怕与他人接触。

比如还有一些朋友特别羡慕别人侃侃而谈,而自己总是感觉没有话说。即使漫步在大街上,也不敢随心而行,心中总是充满了恐惧和抑郁。

比如还有一些朋友总是担心被算计,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世态炎凉,所以不敢轻易接触他人。

那么,我们再次思索网友的提问,你会因为社交障碍而选择自己开心吗?

然后我翻看了下面的回答,回答的结果让我特别震惊,大部分答主所给出的答案几乎是“开心”重要。

对于这个答案,我是持反对意见的。为什么呢?

第一,任何人都做不到“零社交”。

第二,独处通常是逃避恐惧,而逃避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将问题扩大化。除非他真有喜欢独处的清净享受。

那么,是合群重要还是自己开心重要呢?对不起,小孩子才做选择题,而成年人永远在思考两全之策。

社交是生存之本

社交场中的闲逸是令人厌恶的,因为它是被迫的;孤独生活中的闲逸是愉快的,因为它是自由的、出于自愿的。——卢梭

你为什么恐惧死亡?因为你无法改变“人终有一死”这个既定的结果。那么,还有一件事情,在我们的一生当中依旧不可避免,那就是社交。

不可否认的是,社交是我们唯一的生存方式,并终其一生依赖他。反之,如果你排斥社交,杜绝一切的人际交往,那么,也便阻断了这唯一的生存之路。所以,你必须接受,就像卢梭说的,社交是被迫的。而逼迫你的并不是他人,而是生存。

你知道同舟共济这句成语的典故吗?

在很久很久以前,吴国人和越国人因为一场战争成为了宿敌,所以吴国人和越国人每次见面,总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可是,好巧不求,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国人和越国人在一个码头相遇,并同坐一条船过河。

一开始的时候,双方都怒目而视,恨不得扑上去把对方杀掉。

此时,天气突变,狂风大作。整条船被吹得摇摇欲坠,眼看就快要被吹翻了。此时,他们也顾不上什么深仇大恨,自然而然的合作且非常协调的将船稳固住,好似经过多年的集体训练一般。

经过这对宿敌的不懈努力,小船终于安全到达了码头。

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我们很容易清晰地知道,张三会造船,李四会织网,王五会捕鱼,三个人之间有合作,才有继续生存繁衍的可能。

反之,《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影片,以其不争的事实证明了一个观点:任何人,一旦脱离了群体合作,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死亡。这样的结局,你会开心吗?遗憾地说,你会恐惧的。

在古罗马时代,你知道仅次于死刑的处罚是什么吗?是流放。

不论你曾经多么的富可敌国,财商多么的出众,哪怕智商如爱因斯坦一般,一旦遭到放逐,一切的优势都将无的放矢。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还希望能活下去,便没有办法完全杜绝社交活动,哪怕是苟延残喘的被迫接受。

当今社会,虽说已经摆脱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但是,脱离群体而获得想要的物质进而享受它,实非明智之举。

社交几乎占到我们生活的绝大部分,沟通成为社交运转的主要核心。比如你必须与你的父母沟通,才能将代沟消除。你必须与你的子女沟通,才能实施教育计划。你必须与爱人沟通,才能将破裂的感情进行重组。你必须和你的同事沟通,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员工。

无论如何,你的生存大部分由社交决定,你的个人发展大部分也由社交决定。

社交具有两面性

之前我发表过一篇文章,标题为《为什么男人眼中没有家务》。因为男人的容忍度天生比女人高,不仅仅指的是对于脏乱差的熟视无睹,还包括疼痛,自尊,体力等诸多事项。

正是因为男人的容忍度高,所以允许脏乱差的卫生环境,自然不去打扫。

同理,也正是因为男人的容忍度高,所以脏活累活,哪怕是“牲口”干的活,都需要男人去做达到养家糊口的任务。就好像冯小刚执导出演的《甲方乙方》一片中,傅彪想做一回低贱的下人,给葛优打杂种地。然后刘蓓有一句经典台词:那就让咱们家那些骡子啊,马啊,驴啊,牛啊,都歇了吧。

所以,在男人眼中,这很正常,并没有好与坏的分别。但是,在女人眼中,养家便成为好男人的标准,不讲卫生便成为了坏男人的标准。

也好像父母对孩子的爱,打他是因为爱他,爱护他依然是因为爱他。父母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以“爱”为出发点,我们称之为“第一因”。孩子可以接受爱护的方式,但是不能接受“挨揍”的方式。

道德经有这样一句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中这个“一”就是万物演变的最原始的“第一因”。

有些朋友可能会产生疑惑,这与社交有什么关系呢?

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如果你明白了上面那个例子,社交原理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戴维·迈尔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中,曾经有这样一个比喻:

假设某一个村落住着户农民,每户有1头牛,总共头牛。好巧不巧,村落旁有一块草地,刚好能供应这些牛的食量,不多也不少。

但是,其中一位农民就在想,如果我多养1头牛,那么,两头牛干活岂不是更能增加土地的受益,而对于草地的影响却只有一点点的影响。

但是,当所有人都这么想并这么做时,草地明显不够用了,便开始争抢了,村民之间的关系开始化友为敌了,草地也变成了一片荒芜的土地。

为什么其他村民也这样想呢?因为草地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竞争,就意味着牛被饿死,耕地生产下降的局面。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丘吉尔

丘吉尔的这句名言想必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在这句话中,最后一句话可谓是点睛之笔,是整段话的核心。

因为有利可图,利益促使宿敌成为朋友。反之,因为有利益竞争,利益同样可以使多年的朋友反目成仇。

其实,对于社交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利益所以促成社交,同样也因为利益,击垮了联盟,利益才是所有行为的“第一因”。

利益为“一”,衍生出“二”,也就是合作与竞争。而人与人之间就在合作与竞争相互缠绕的关系中来回切换。

在文章开篇提到过,有些人害怕被算计,讨厌世态炎凉。但是从本质讲,我们就好像这个村落的农民,在私欲的怂恿下,利益最大化的争取公共资源。更直白点说,算计你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对公共资源最大化索取才是他最大的感兴趣。

如果你接受不了社交中的竞争,就好像一名妻子,只能接受男人的养家糊口,却接受他的邋遢生活。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对社交极度的反感,问题就出在利益竞争的“第一因”的基础之上。直白点说,竞争是普遍且合理存在的,而你只是欠缺竞争能力而心生不满。

如何做到社交与开心双丰收

为什么老年人总是比较喜欢吃酥软的事物?为什么他们不能吃凉的事物?有诸多的为什么存在,总之,他们再也不能像年轻的我们一样,可以随意吃各种食物。原因是什么?

很简单的道理,因为牙齿开始松动了,是因为肠胃不再健壮,是因为视力模糊了。总而言之一句话:身体机能在渐渐衰弱了。

所以,他们只能依靠儿女过活。如果过百的老年人,连儿女也将近八十了,也无力照顾父母的时候,就只能求助于孙子辈了。

其实,家庭是最基本的伦理社交,儿时你养我,长大后我养你。这种社交方式永远在遵循一个原则:谁的处事能力强,谁就是社交的主导人。只有这样,家庭的未来才能更有指望。

其实在职场关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通常不满意领导的安排,抱怨老板的无情,常常因公平而怨声载道。所以,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错觉,社交与开心是完全对立的关系。所以,才会无形中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是合群重要,还是自己开心重要。

如果我遵从了职场规则,就是不自由的,我就不开心。反之,如果我不遵从群体规则,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才是真正的自己,我就开心。其实,后者的做法无异于“砸饭碗”,落得个“穷开心”的结果。

我们不妨思考,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社交与开心共存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社交是避无可避的。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社交是为了守住生命的下限,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社交也是为了绽放精神的上限,满足人性的“为所欲为”。

最后,我们更需要明白,虽然社交我们无从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成为社交的主导人,才能在生存层面和精神层面双双满足。

而要做到最后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绝对出色,而不是像老年人一样依附于他人。只有绝对出色,你才能成为被需要的人。

在古代,拦路抢劫的土匪,谁的武力值高,往往就是山寨之主。在今天,谁的工作足够出色,谁就是职场中的主导。

只有你足够出色,才能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只有你足够出色,才能具备竞争的筹码。只有你足够出色,即使你不主动与他人社交,其他人员也会主动来求得你的帮助,社交圈子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

总而言之,本事才是第一位的,社交也好,圆滑也罢,都只是辅助手段而已,千万不要舍主求次。

如果你是一名自卑性格很严重的朋友,这个结论对你来说将是一个惊喜。

如果你恐惧与他人接触,你就满头将你的工作做好,做到极致。火候一到,自然有朋友或者同事向你请教,那种被需要的感觉瞬间激发出自信的火花,久而久之,你的自卑性格将烟消云散。

人生并不如意,因为我们都存在太多的无知,只要以理性的角度逐条梳理,出路自然也就出来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4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