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不经历彻底的生死和伤痛,嘴上的放下都只是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5/5/2

作者

王晓金

普通人追求的幸福快乐,是夹杂着时时刻刻伴随的烦恼痛苦,很难持续地找到那种持续的内在喜悦。

这种短暂的快乐大多都是大脑比较的结果。

譬如在一场灾难过后,每个人的内在感受的痛苦都是有差别的。你可能会失去很多的财产或房屋,但是家里人都还安然无恙。当你知道邻居有亲人因灾难而过世时,内心就会有些许的安慰。

这就是比较的结果,是大脑比较后的接纳、或说是知足。

这个一定是切身的体会才能够真正地接纳和知足,说教是很难起作用的。只有你自己设身处地,亲自参与才能完成这个体验。

如果人没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和体验,放下就是一句空话。或许有人能够讲出很多的警句和事例,那么真正事情发生在他身上时,他依然是放不下的。对于有过濒死经验的人来说,放下才是可能的。

我有一个朋友,他就有过几乎丧失生命的体验。他是一名武警战士负责看管犯人,他本人是班长,他所在的监狱地处新疆的沙漠边缘地区。一日他们押解着犯人去劳动,傍晚回来时,忽然起了沙尘暴。他们小心地将犯人押回监狱。在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一个犯人,当得到报告后,他马上就带领两名战士向沙漠中追捕犯人去了。

他们三人在沙漠中找寻了几天,由于当时走得匆忙,仅仅带了点干粮和水壶。到了第二天他们的水就已经喝完了,沙漠里最怕的就是没有水。由于他经验还算丰富,在水即将没有时,他就让战士开始用水壶接尿,这样就凭着每人接的半壶尿,一直熬到了战友们两天后找到他们。

当若干年后在一起相聚时,发现他与别的朋友就有所不同。聊到赚钱当官这些等等世事时,他总是笑笑就显得比较豁达,似乎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我就很奇怪问他怎么变化这么大。他就将上面的亲身经历讲给了我。他说我是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对很多的事情就看得很淡了。

后来经过参学才明白了很多为什么。

人的大脑有一个最好的优点就是趋利避害,当人们遇到生命受到威胁时,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放下。这个时候的放下才是真实的,平常人们看完书和背诵的放下大多都是嘴上的放下。

时间是对伤痛最好的疗愈。主要的原因是二个,一是随着人们年龄的不断增加内在的成长也在不断地进行(每个人的成长快慢不一);二是大脑很难会在一个事情上长期专注。

普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小时候看似了不得的事情,等到长大以后回头看,其实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恋爱失恋。

爱情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其中的各种滋味应有尽有。对于年轻人在这个阶段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年轻时的恋爱失恋,美好的记忆与深深的伤痛都是刻骨铭心的。对于处在失恋伤痛中的人,一时半会儿很难听进去别人的劝说,或者说他(她)什么道理都懂,可就是无法在短时间走出来。

生活中的磨难都是促使人内在快速成长的课题,如果人们能够在这种挑战面前战胜困难,那么内在的成长就会变得很快速。这时会促使人们不断地思考,包括反思。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这个内在的成长只有靠每一个生命个体独自完成,他人只是辅助。不要误解,这种快速成长并不是让你变成一个无情的人;同样的走不出来例子也有,就是无法从这种伤痛中解脱出来,而出现各种疾病,极端的会选择殉情。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见事。

时间是对伤痛最好的疗愈,这里的核心就是利用大脑无法长时间专注的这个特点。大脑很容易被外界其他的事物所吸引,表现为散乱。

对于处在失恋伤痛中的人时间是最好的一剂良药。可以短时间旅行或分散其注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就会逐渐忘却或减轻这种伤痛。

每一个人都是另外一个人很好的心理医生,多给朋友或闺蜜交流谈心,是排解内心痛苦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放下,不是一件轻易能够做到的事情,包括很多的修行人。

每个人都有一个虚假的“我”,这个虚假的“我”就是以各种狡猾的方式存在着的。这个狡猾的“我”会以各种方式来改变你放下的想法。

放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主动的放下,二是被动的放下。

主动放下就是战胜自我的过程,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是非常困难的。

被动的放下是因为足够的疼,不得不放手。就比如你紧紧抓着什么,当火或者利器伤到你,让你感觉到这种无法忍受的疼痛时,放手才会发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42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