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借至简心法解读道德经第十九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13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大家都知道,各行各来都会出现造诣比较高的圣人,有文圣,武圣,书圣,画圣,剑圣,棋圣,酒圣,乐圣,茶圣,词圣,曲圣,兵圣,谋圣,木圣,科圣,药圣,等等等等,我理解的是圣人的境界很高,但这些还不是最究竟的,不是最清明的,只有修到N维N趋于无穷大才是最究竟清明的,这叫修无止境。“至虚极也”就是到了空性状态,证得了无上正果,证得不生不灭恒常法性,到N维N趋于无穷大的智慧境界。

就是说只有“太上”,N维N趋于无穷大那个境界才是最高境界,才是真正的最高投影源,它超越了中间所有的各种维次的这些障碍,那里才是一真法界,那叫不二,那叫真理是唯一的。所以停留在中间任何层次都是障碍。

《金刚经》里已经给我们说得特别清楚了:“若以音声色相见如来,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音声色相它可以是三维的,也可以是高维的,也可以是我们内在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幻觉。如果你停留在任何一种,有形有相的中间层次的话,那在《楞严经》告诉我们:那叫五十阴魔。它肯定也究竟不了,那个地方可能你上不去也下不来。

这就要求我们起心N维在无穷,中间所有境界都有一定的障碍,把大愿放到N维N趋于无穷大那个境界。就是只要你一起心动念,我们想任何事情的第一时间,把我们的意识指令指向N维N趋于无穷大。就是你看任何事,你的起心动念,你一下把自己的心念提升到N维(N趋于无穷大)的境界,去看整体宇宙,这就是“起心N维在无穷”。它相当于大乘佛法讲的那个无上正觉的智慧系统,相当于道家“无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相当于基督教讲的“与神同在”,这些至高的境界。

在《金刚经》里须菩提一上来就问释迦牟尼佛善付嘱诸菩萨,善护念诸菩萨,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他问的是什么呀?他说,佛祖啊,你嘱咐嘱咐这些要成就圆满智慧的这些菩萨,他们的心是住在何处才能降服一切妄念?降服一切心魔,他问的是这个。佛祖说:“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如什么是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叫发无上正等正觉大愿,发无上正等正觉大愿就是把心住在N维N趋于无穷大的那个境界,那就是阿弥陀佛。

“弃知”也有的版本是“弃智”这里的智叫俗智,是智巧,也可以说是巧取豪夺的代名词。“智者”就是智窍之士,老子这样的愚人出现,心中如如不动,一面明镜玄照世间,任凭“智者”巧舌如簧,终究原形毕露。所以说智者“不敢为”。纯朴智慧才是真智,是大智慧,是佛教中的般若智慧。《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与老子“绝圣弃智”完全一致。俗智最后都用于自私,不能用于无私。无论是“弃知”或者是“弃智”其实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都是要被颠覆掉。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一章和第十八章正好是向反的,十八章是降维,这一章恰恰是升维。

我们每个人内在建构了强悍的三维认知、图形、系统,只有当我们把三维认知从我们的意识中拿掉的时候,我们才能获得四维信息,而那个执着的三维认知,就是所谓我们的妄想与执着,那当我们执着在四维的时候,我们就被障碍在四维的生命状态,在五维的时候被障碍到五维的生命状态,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障碍在任何一个中间维度上,你都被那个中间层次所障碍。所以绝圣弃知,才能通达到天人合一,只有通达于N维的境界,你才真正达到了自由,那才是佛教智慧里面究竟涅槃,在那个境界之上,就是所谓N维。中间所有认知全是障碍,认知怎么来的呢,是对念的执着,是执念,起一个念的时候,它没有形成认知无所谓,当我们执着一念的时候,它就形成了认知的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两个能量波在一起,开始干涉成像,然后开始叠加叠加叠加,叠加出我们现实这么复杂的万事万物。

基督教管它叫罪,罪是什么啊,罪不是对错是非善恶,罪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中障碍我们跟神之间关联的那些认知,那就是罪。佛教又管它叫业,无无明是为什么,因为他从高往下看的时候已经通透了,从上往下叫照,从高维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照,就把所有的无明给突破了。

所有的认知全是障碍我们跟这个明之间的关联的,绝圣弃知的目的是为了去掉到达天人合一的所有障碍。同理拿掉仁、义,民复孝慈。拿掉巧,利,盗贼无有。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见素抱朴”:“素”指的是没有经过漂染的丝娟,“朴”是没有经过雕琢的原木,就是让人们倒退到没有经过文明漂染的动物般的原始氏族前文明社会之中。就是要抱住“朴素”的意思。

当今世界,纷纷扰扰,似乎把人类的贪婪、欲望和疯狂演绎到了极致。娱乐圈里婚外情、豪门恋、不雅照、芙蓉、马偌、凤姐......乱哄哄你方登罢我登场,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而普通大众亦为名车豪宅、奢饰华服而投机钻营。

其实,弱水三千,我们也只能取一瓢饮。钱挣得再多,我们照样一日只吃三顿饭,睡觉只需一席之地。奋斗十年,终于可以享受鱼翅燕窝的时候,也许你会更加怀念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粗茶淡饭。物质的享受只能给我们一时的快感,却不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温暖。不要将鲜活的生命枉费在追名逐利的路上,珍惜当下的拥有,享受永恒的幸福。持纯守素是一个返朴归真的境界,是一个不在被欲望纷扰的世界,拥有了这样的沉静,那一定是懂得了生命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生来皆有七情六欲、执着迷恋、颠倒痴狂,似一股“热毒”。这“热毒”与生俱来,深陷其中就是人生的大苦。可是凡人不知,不以“热毒”为苦,反以苦为乐。凡人迷恋生而恐惧死、喜欢富贵而恐惧贫贱、留恋青春而恐惧衰老、喜欢快乐而不愿痛苦、喜欢相聚而害怕离别,可人生中喜欢的偏偏容易逝去,恐惧的又不期而至,这些又有哪一个能逃得过?到头来只是衰老的身体奔向死亡的怀抱,两手空空而已。既然生时两手空空,死时两手空空,我们又何必被“热毒”揪着不放,沉迷不归呢?苦与乐都是人生的体验,我们没有必要偏爱这个而厌弃那个,它们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得到。与生俱来的“热毒”损伤了我们的精神,使我们不见清净本心,生命被空空的耗费,无法领略他真正的奥妙。这正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啊!

面对“热毒”,我们需以“冷香”治之。以冷克热、以香克毒。“冷”是对世界冷静的透彻,这“冷”并非我们凡人所知的冰冷无情,这“冷”是克制了自我的执着,超然于命运之上的灵光,这“冷”就是保持时刻的“觉知”。获得了这样的“冷”同时也就得到了“香”,这“香”会是“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冷香”的高妙之处在于用生命的力量超越自我,正如老子所说的“自胜者强”,只有对自我的战胜以及超越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自强和成功吧。

人生大致是该经历三种不同的生活的,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和灵魂的生活。大部分人都被困在物质的世界里不得解脱,一小部分人在精神的世界里徜徉徘徊,只有极少的人凭借着强而深的生命力进入了灵魂的世界。这样的人获得了对生命更深的控制力,这才是生命真正得到的。超越了激情,也就超越了激情之后的孤寂,获得的将会是生命中的沉静和坦然。

“少思寡欲”:就是要减少欲望的意思。

心被境遇束缚则烦恼,心能驾驭境遇则喜悦。乐莫大于无忧,苦莫大于多欲,富莫大于知足,贫莫大于贪心。懂得知足的人得到快乐,懂得放下的人得到自在,懂得珍惜的人得到幸福,懂得忘记的人得到轻松。过分的贪婪和欲望,是心灵的锁链,砍断这些,才会拥有人生自由度的提升。

《佛说八大人觉经》里说:“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大宝积经》说:“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

《佛所行赞》云:“贪欲火焚心,正法生则难,贪欲求世乐,乐增不净业。”

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由于贪执五欲使烦恼增强,从而感受痛苦,犹如飞蛾因贪求色法而扑向灯光,以致被焚;野兽因贪闻琵琶妙音而遭猎杀;蜜蜂因贪享蜂蜜之源的花朵而缚于花丛中,闭气身亡;鱼类为鱼钩上的诱饵所欺惑而遭捕杀;大象因贪执清凉触受而步入湖中导致送命。……烦恼从五种欲妙中产生,以此漂泊于无边无际的轮回中,这五欲比剧毒更可怕。”

佛说:“信佛应避贪、嗔、痴,目的就是不要被欲望和尘世中的事情迷失自己。心静而目清,目清而事明。欲从心生,祸从欲起。”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而引来身外的功名富贵。作为一个人,若不知反躬内省,从心而求,而只好高骛远,祈求身外名利,就算用尽心机,也是两头落空。佛说嗔、贪、痴都是祸,只有放下这一切才是福。

“绝学无忧”:所谓绝学就是把文明人所能做的文化学问全部摒弃。一般的解释是舍弃用学习知识的方法了解事物,在这里是指去杂念,也指突破认知障碍。知识只会给你带来所知障,痴的意思就是知识带来的病。“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这个意思。这三句话,都是在指出一个道理:减少“心”对富贵、繁华、智巧和满足各种欲望的追求,从而让自己心清静,而使自己的智慧提升到天人合一的层面上来。

“见(jiàn)”,让人看见,指圣人要主动展示自己“若凌泽”的本真,不是被迫现出自己的本来面貌,不要误读为“现”。“素”,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指圣人未经任何包装的本真性情,对应“古之善为道者”的七个“若”,指的是外表。“抱”,心中持守、奉守,指的是内心。“朴”,同于“沌呵!其若朴”的“朴”,本义树皮,喻不加修饰,对应“古之善为道者”的“沌呵、湷呵、湛呵”,代指自己秉持“玄德”意识的本心真心。

“少私”并不是说少量的个人私心私利的“私”,而是为了天下无不治矣的“私”,是推行圣人之治思想的“私”,对圣人而言就是“以无私成其私”。“寡欲”也不是满足个人私心私利的欲望,而是为了推行圣人之治思想的“恒无欲,恒有欲”、“不欲盈”等。

“绝”,注意与“绝圣、绝仁、绝巧”的区别,指独特的、少有的、空前绝后的。“绝学”,指老子五千言所阐述的圣人之治思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独门元以鄙”。“无忧”,无需担忧。担忧什么?当然是担忧如同“绝圣弃知”一样被废弃了。“绝学无忧”就是老子亲力亲为给圣人鼓舞士气,让其能够“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老子既然能够预见到“绝学无忧”,选择了我们这个时代让其思想重现光芒,也许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如果把人的行为分为道和术,那么道代表的就是一个人的智慧,一个人的人口,而术代表的就是一个人的手段和一个人的技艺之心。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大多数人存在的状态都是以术为自己谋福利,为自己争取想要的利益。但是是殊不知,以这些聪明技艺的手段,为自己谋福利的时候,往往丧失的是自己的人品,大多数人心小聪明自居,但是自己清空不自知。

人的智商往往没有太大的差别,而有区别的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格局。通常心胸狭隘的人,他只懂得用手段为自己牟取利益,而有智慧的人才懂得摒弃那些技艺之心,赢得人生的完善。

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往往因为生活中的一些诱惑,而让自己丧失了初心,以手段和机巧之心为自己谋福利。他们所有的行为是在会破坏别人的利益之上,来成全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道德经》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杜绝智慧抛却巧言善辩,民众就能够获益百倍之多。杜绝仁慈,抛弃道义,民众就能够恢复到子孝亲慈的状态。杜绝了机巧之心,抛弃私利,道德也就没有了,以上是智辩、仁义、巧利三者不易分辨清楚,所以应该定义解释清楚。实际上呈现纯真,保持质朴,减少内心的私心以及欲望,抛弃学习,能做到这些就没有忧患了。

很多人看到这里的时候,最初往往并不理解,聪明才智不是一个人最好的的状态吗?为什么要去抛弃呢?其实这里就说到我们开篇提出的那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以聪明才智来损害别人的利益,为自己谋取福利。

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这个聪明才智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损害他人利益,而且最后结局也是毁了自己,这就是我们应该抛弃的聪明才智。

而我们需要保留的状态,就是以人品和格局为基础,把聪明才智用在服务于人民,用在积德行善,那这就是我们应该提倡的一种状态了。

录你抛弃聪明智巧的时候,民众就能够获得更多的一种利益。“绝信弃义,民复孝慈”,信义本来是一个好的词语,但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信义往往成为了一个人标榜自己仁义道德的一个虚伪之面。

如果一个人一旦揭开这种虚伪之面的时候,那么他就会恢复到慈孝的一种状态。抛弃狡诈和利益,道德也就没有了。因为我们在之前的篇章就说过,正是很多人多了机巧之心,多了对利益追求的心态,欲望高了也就有了盗贼之心,如果说抛弃了这些机巧和利益,那么盗贼之心也就没有了。

在这一句中,体现的就是《道德经》中一再强调无为的智慧,所谓的无为就是内心无太多的杂念,减少机巧之心。无为而治,以无为的状态去面对自己,去为人处世,这才是我们提倡的状态。

而在绝圣弃智的篇章中就提出来,只要能保持一颗质朴之心,减少内心的私心和欲望,那么你能做到这些的时候就没有忧患了。

“绝学无忧”为什么说拒绝学习的时候能够没有忧患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里所指的学习,是说从外在向内在吸取的一种状态。学来的并非是内心的真知识,而且很容易因为这些东西让自己迷惑自己的心性,扰乱自己的心智,越来越困惑和烦恼,当你抛开这种方式的时候,也就少了很多忧患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8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