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吕祖解道德经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19
小孩会得白癫疯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81203/6687575.html

吕祖解《道德经》

《道德经》原文: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吕祖解经摘要:

道,阴阳未分谓之道。

可道,心可道其妙,口难道其微。

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

名,无空无相者,就是名。

可名,是心名其名,难谓口可名其名,心领神会。

只在先天中求先天者,就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了。

天地之始,是混元纯一不杂,一团底性中之性,为之始。

体道乃得此中之根本,现如意之光,珊瑚玛瑙珍珠宝石之相,要在一个“母”字上求,方有万物,者是个性中有为。要体此道此名,方知母之奥妙,此正是有为万物之母了,俱是个虚空中景象,是个有名底万物,从混元之母而生,故曰:“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徼(同“窍”)非耳目口鼻之徼,乃生死存亡、出入必游之徼,所关甚重,所系非轻,此其徼也,吾若有欲而身不得道之妙,从世欲中出入,此亦徼之门也。总是元始之母,而生妙于徼,皆从心可道之道,从心可名之名,而合于始生之母,方得到一个妙字,知其徼之自然之徼,非造作有欲之徼,体道之妙,知道之徼,此两者,岂不是同出之门户者也?

到无为之始,无声无臭底时节,惟精惟一,言那个能体道之士、慎笃之辈,除此安得入众妙之门?笃信谨守,抱一无为之始,以心道其道,以心名其名,方得入其门、知其妙,以悟混元之母,而得至妙之徼,此之谓其道也。嗟乎,道之义大矣哉,而复无其言。

《道德经》原文: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吕祖解经摘要:

天下皆知,是抱道之人。

为美,是到了极美处。

既不知静而安得知美。

善之为善,是善能达道者,方能知善。

善美是知其微,美之为美,善之为善,是到了知微底虚静处,再加潜修,恶与不善,俱化于为美。

如此抱道,故知其“有无相生”是阴阳反复之理。

人禀无中生有而求,亦抱至道,从有中而反无,方知尽善尽美。

是抱道者,彼唱此和,此唱彼和,言其心意相和,同怀至道,前后相随而不离也。

万物生于无为,又何尝有中生万物?人到静,种子自现,又何尝有作为?自生而不知其生,故生而不有,此有名无质之秘物。

一得永得,是以不去,此养自己元神,而居无为之境,生于不有之时,方能知其尽善尽美,故有无相生,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之景象,是以圣人方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此,无为不言,万物方能现象,不离混一之中,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此弗居,是人才养得吾身而弗去,使天下养身者,不得外于此。

《道德经》原文: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吕祖解经摘要:

此章安炉立鼎底说话。

难得之货,是稀奇之物,人见即生贪心,岂不怀盗心。

我无见,我就无欲,使我内观之心无驰于外,守惟精惟一,只知有道,而不知有欲。

不生一点杂念,实我之腹,弱我争盗之志,强我体而守我鼎,养后天之药,以补我先天之灵,

在治之时,其争盗乱之心不敢起,过治之时,依旧复萌,惟为无为,不但争盗乱之心不起,而且不萌。

《道德经》原文:道冲章第四

道冲而不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吕祖解经摘要:

此乃见道之实,知其味,得其理,充塞乎天地,饱味乎已身,故充满於体,而用之不穷。

不用于心而于神,故锐锋而自挫,不知有锐,亦不知挫锐之心,其外之纷不能入,外纷不入,不待解而纷自无,不外于默,一默,诸纷不能乱我之神、扰我之神、分我之心、散我之气、耗我之精,不乱不扰,不分、不散、不耗,如此性光方现,使我静内生光,才能知其妙,明其理,方得深入其奥,冲而用之,到冲底地步,才叫作和。

人炼形如地,静寂不动,才叫作同其尘。

从阴中求出点阳明之象,现而为光,光生则坤静,坤静则湛兮而成道。

道非无,无而若存焉。婴儿一现,我不知是谁之子,在杳冥之中,我不知有我,而安知辨别其子?帝,我也,要返于一来之际,而复我本来面目,归于无始之先,合道以为我,合我以为道,才叫作“道冲而用之”。

《道德经》原文: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吕祖解经摘要:

此章是用默,以归于不言,而心神领会其至道之妙,用意如萌,止存其性而不知其身。

“不仁”是天地无容心以仁施万物,万物得天之太和,故生之育之,长之成之,此天地仁也,乃天地容万物而万物感,天地化育之德,不有形迹,是“上德不德、上仁不仁”处,正是为至仁也。

身为国,心为君,意为民,心以无为为化身,意以无为守法,如此是仁也。

天地之间,无何以修身?其犹橐龠,而以无为为之乎?是以修身,用虚而不屈,强为之名用。虚以修者,领虚之美,得虚之妙,无处强名,无处强道,虚之极而动方生,一动愈出,美而愈知其妙,到此难言矣。多言而无可言,故数穷,不如知我之美,会我之妙,抱我至中至道,而守我冥忘之理,常存真一之气,以乐天真,岂不谓圣人修身,效天地之不仁也哉?虚之理妙矣,天地之不仁,仁矣,玄玄乎至大至刚也。

《道德经》原文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吕祖解经摘要:

此章是体道之实,知道之微,用道之妙,登道之岸,从虚而入,根上章而来,虚而不屈,勤而愈出。

一个幻身,只有中之内一点灵气,四肢百骸,皆是无用,若有嗜欲,虚灵就被他埋没,终日用心,劳碌于外,神从耳目口鼻舌身意散尽,安得不死?若求不死,须问灵神,灵神所居,上不在天,下不在地,中不在人,在虚灵不昧,一点真性之中。

此理即是身中下落,水中取金,火中取木,金木相并,譬如月感日精而光,生日返月华而晦出,俱是造化之气所感,身中岂无真一之气而生?上不上,下不下,中不中,在杳杳之中,而生真一之气,引上接下,而归黄庭。此庭之名亦是多了,才叫作“天地之根”。

幻身常无,神乃得一;神一,而性命方来朝宗;性命合,而魂魄潜迹,收来入神,方能雪光;雪光一出,便是慧照;慧照无间,才是绵绵若存,使之不穷,用之不竭,才如山谷,常静而存神,是谓“绵绵”。

《道德经》原文天长地久章第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吕祖解经摘要:

此章因禀公而无私存。

以无声而生,故能长且久,在于不自生,以听万物生育,随天地之气感之,随其萌败,故不耗天地之元精,方能长生。

先外我之假身,而存我之真形,无他,乃一静而存。无私于物耶?天地以无私而开,人以无私而合,天地无容心以感万物,圣人效天地亦无容心而抱全真,总不过要人心合天地。天地以清虚之气而转周,圣人入清虚之气而运动,天地能长久。

故能成我无私之私,以静而守我真形,待天地反复之时,而我之真形无坏,此所人天长地久,圣人合天地而长存,只是无私心于物,存无声无象于身,其真乃成。

《道德经》原文上善若水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吕祖解经摘要:

此章要人修道若水,水乃无心之物。

内功用水而若水,如是故,不争者等人,可几乎于至道也。

心正意诚,即是“善”字总领。水是圆通底,修道如水之圆通,正诚、圆通,无道不成。水乃养命之源,水升火降,聚则结为金液,散则无处不周,如滋养万物一般。

地乃绛宅,一善,则身外之身,处而安之。存正诚,则心渊而冥之;存正诚,则意外意,周流用之而不穷;存正诚,我之魂魄不为我治,合之而成真种子,一有性中景象,乃吾身之事也。

《道德经》原文持而盈之章第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吕祖解经摘要:

此章修身之要,要人有道而不自满。

一盈,不知其住火,而使其盈,不如不修。

同天之虚无,体无始之真,只是中和以修之,方成久持之功,而无漏泻。

而丹之液,金也,玉也,久在虚气之中,故守之,得其常存,少有骄心,则不能守,而泄天元一气,世辞之矣;要久守,除非退其身,方得成我之功,

常持而不盈,能保能守,不至于漏其真,泄其元,一混合其天,不外中和之旨。

《道德经》原文载营魄章第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吕祖解经摘要:

此章体道之实,周遍内外,使魂魄成真,一团性光内照,无中寻有,以乐天真,抱真一道,而永住黄房,如婴儿,无知无识田地,返其太无之始,以涤除瘴魔,保我无极大道,以合天地,方得爱我真一之元,治复我身心.

一切凡想,无放于外,才能开其天门,闭其地户,以养我一团太和之气,上合天之清浮,下合地之重浊,中澄我之身心,不空我本来面目,方得自明其明,自复其复,一点阳神,周遍六合,通天达地,无所不照,无处不普,才为真人。

于是生之气,蓄之神,生气于无为之中,冥冥忘忘,为之而不恃其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故长生,而天地神明,所以玄之又玄,无处主宰于我,是谓玄德。不由天,不由命,而由我,一点道心,谁能似此?全德全玄,而不改神也,仙也。

《道德经》原文: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吕祖解经摘要:

此章要人外静而内动者也。

听其腹之转动,若周天移星换宿,周而复始,此阴阳变化之枢机,而车不知己之动,随轮之转也。

埏埴不知其为埏埴,听其器也;室不知其为室,听其牖也。辐乃车之黄庭,器乃埏埴之黄庭,牖乃室之黄庭;车无辐不行,埏埴无器不用,室无牖不明,人无中宫不生。

“无之以为用”,无用必生。

总不过要人留气而去心也。

《道德经》原文:五色章第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吕祖解经摘要:

此章教人触物不著,一心内听、收神、收身、收心、收意。

五色是五脏;五音是内五行;五味是内五行中药物;驰骋田猎是内五朝元;难得之货,是内一点灵明;圣人为腹不为目,是内观,外不著。

脉清则气和,气和则道立,道立则基地固。

五行聚合,方产紫英。

听而不知其闻,食而不知其味,到无声臭时,色岂能著我目乎?

静中生之、育之,养我之清气,助我之灵根,守我之神明,出我之真身,以我合天,以我合全,以我之道而同太空,总从“为腹不为目”,方得取真一之性,而生其命,就是天上仙子,不过是“断外接内”四字。

《道德经》原文:宠辱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吕祖解经摘要:

此章要人得失如一。

外说荣华为宠,患难为辱;内说无为为宠,有为为辱。深一步说,得灵为宠,失灵为辱。

存真内照,见我本来,是我宠也;惟恐毫厘之差,常存若惊,灵性倘有一念之差,是我辱也。凡人有宠必辱,惟“惊”字守之,此惊非怕也,一念不动是惊,一物不动是惊,空中显相是惊,光中霹雳是惊,有有中无是惊,虚灵不昧是惊。惊难尽述,如此若惊,有宠而无辱也。

重命怕死,谁知死期更速;重性轻命,方得无患。

爱吾先天之身为天下者,乃可托虚灵之身于天下。

《道德经》原文:视之不见章第十四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吕祖解经摘要:

道不可以色声力求之。

道之渺矣,岂能见乎?惟夷夷然自见道之奥矣;岂能闻乎?惟希希然自闻;道之去矣,岂能得乎?惟微微然自得。

见于内,闻于内,得于内,精一而见,气一而闻,神一而得,方为混一。

上达于天,下达于地,中合于人。要体此理,究其奥,通其玄,会其无中之有,三家合混初之体,如痴中知痴,醉中知醉,方乃见乃闻复乃得,绳绳然而专心精至,不落顽空,才有真象出现,是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本真一出,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何有实状?何有实象?

古之道者,以身合天,以德合天,以心合天,三者既合,是为真道。

倘或苟能知古人,体元始之初以修身,如是者,乃见乃闻乃得,是谓修道之纲纪。

知内寻知,息内寻息,意内寻意,心内寻心,耳内寻耳,目内寻目,言内寻言,行内寻行,动内寻动。苟如是,皆可上冲。

《道德经》原文: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吕祖解经摘要:

此章是借古之修者儆后之人。

夫微者,道之幽深,故不可识;妙者,道之精粹,不可识;玄者,道之难穷,不可识;通者,道之广博,无所不通,不可识。此四者,体道者,能搜微究妙、悟玄,通遍三界,内外无一不烛,言道微妙玄通,入定内细细觉察,方得通达。

暗里珠明,光透百骸,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故无可识。容者道之体,本来无容,强名为容。豫者,是我虚中用虚,如涉川一样兢惕,方得不漏,稍放,就不能生。犹兮若畏四邻,此乃澄静本来,如有邻舍窃取,存敬畏以防之。俨若客修身,如宴有尊客之前,不敢放肆,方守静到底澄清。涣若冰将释,入静大定时,如履春冰一般,防其惊异,保身之要也。敦兮若朴,不尚雕凿,素其玄风,体元始之理,行元始之事,以神归元始,以气合元始,以身化元始,以心意混元始,皆成一炁之朴。旷兮其若谷,广旷虚中,若太虚之体,为一大窍,中中乃得,归于空谷。浑兮若浊,本来混一,灰心乃灵,从灵中炁合,复浑,又从此浑中求明,是内清而外若浊,以遮凡尘俗目,此隐圣故耳。浊内求清,清中更澄,要时时除行,弗得贪求。

《道德经》原文:致虚极章第十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吕祖解经摘要:

此章是逐径之妙,一层深一层,一节玄一节,要人层层通透,节节光明。

彻底清为极。心放下为致,身心窈忘,为致虚极。丝毫不挂为静。纯粹精一为笃。专一不离为守。虚中实、无中有为万物。皆归于一,为并作。灵中一点是吾也。何谓观其复?内照本来。何谓以?得其神而返当来。何谓物芸芸?诸气朝宗,物来朝宗,暧烘烘蒸就一点神光。何谓各归其根?是从无而生,虚而育,打成一块,纯阳常住于中。何谓归根曰静?是有中复无,实内从虚,静者太和之气,天地之灵是静也。何谓复命?返其元始,是命也;觉其本来,是命也;何谓凶?不知其静,不知静里求玄,动中求生,有里著手,故凶也。

静中动,无所不通,无物不容,言其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微也,妙也,巍巍乎,焕乎其有道也。

何谓公?无人无我,无声无臭,普照万方,惟澄而已。何谓王?一澄乃公,公得其旨,统领谓虚,归于密室,湛寂无为,是为王也。何谓天?金木交并,湛寂真神,无微妄,无微无,无虚中之物,合阴阳之炁,按五行之虚,得天地之和,体清虚之妙,得无极之真,是一天也。何谓道?静如清虚,彻底澄澄,是为玄,玄之为玄,是为道也。何谓久?无言无道,是久也。何谓没身不殆?既无言无道,身何有也?无有何殆也?是以为殆。

《道德经》原文:太上下知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吕祖解经摘要:

此章大旨在清欲澄心。

何为太上?澄静后返之于纯,合元始之初,谓之太上。何为“下知有之”?诸气不生,神凝之后,众皆归宗,谓之下知;凝结于内,谓之有之;下乃诸宗也。既知有之,其性熔也。既熔,亲之,誉之,何也?要刻刻防之。亲也,惟恐有失,关闭来(往)。誉也,要我含太和以养之,存极静以铸之。铸剑之要,全在忘中得,静中采,采中忘,是亲也,誉也。既亲之,誉之,何故又畏之?何也?我不惊恪,恐入于顽空,其空一顽,鼎翻火散,其害不少,是以畏存之。既存畏,又侮之,何也?稍有不纯,其药爆现,侮我之灵,神即分散,是侮也。我以笃信真静,犹若无言而守也。是无言也,犹之乎贵言一般。何为功成事遂?骊龙得珠,岂不谓功乎?彩凤骊珠,岂不谓事遂?如是诸脉归宗,情性为一,俱合太和,以无为使之然也。皆谓之曰:我得之自然而己哉。

《道德经》原文: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吕祖解经摘要:

此章意功到方见妙。何为大道?默默无言,静极无知,谓之大道。废尽乃为无极。既废,为何仁义有?废到不识处,诸脉络,循规蹈矩,一一朝元,不待勉强而来。不言即仁也,不为即义也。不言不为,合成一处,其中若有仁有义存焉。炼己以愚,修行以痴,方得成丹。苟有智慧,加之作为,用心用意,勉强胡行,诸魔叠至,诸障肆生,无不作假,大伪生焉。人身是假,人神是真,有大伪,去其身而留其神,谓之大伪。何为六亲?眼、耳、鼻、舌、心、意。何为不和?不见、不听、不臭、不味、死心、忘意,谓之不和。既不和,又何孝慈?孝则顺也,慈者爱也。顺性爱灵,返天之根,天根既得,子孝母慈,和合骨肉,母抱其子,子伏其母,是谓有孝慈。何为国家?身心是也,何为昏乱?心不定,入世而昏;心不定,逐境而乱。先天性不生而昏;凡命不惜,真炁绝而乱。身心定,虚中静,性命应,定静应,元神庆;何为有忠臣?忠臣是意安也。精中华,皓中白,交而纯粹,合而杳冥,复神于中,内合天形,是为忠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9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