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八处厚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21
白癜风怎么办 http://m.39.net/pf/bdfyy/
第三十八章处厚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我们看本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等德行的人他不堕对待,所以不居德。各位,德这个字就是对待,德就是我比你好,我比你圆满,我比你德性更高超,我比你高风亮洁,那些没有德的算什么。不是这样的,他不堕入对待,所以他不会居于德的这一段。因为超脱对待之外,这个才是真正的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等德性的人,执于对待,就是我很有德,不失德。他如果说污蔑了我一句什么话,我很难过,我一定要跟他争到底,因为他让我名誉尽失。而不失德。所以这种人会以德自居,正因为被这个对待所陷,因此失去了真正的德。这样简单的说,德不德,问题在哪里?会不会陷对待,就在这里。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等德性的人,只是率性而为,所以叫做无为。在万物都尽得其率性之利之后,还认为毫无贡献,毫无作为,因为他这样认为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最后圆满的万物都是靠谁呀?都靠万物的性,只是这样的而已。一个农夫很会种菜,其实他只是负责种,长菜是靠谁呀?那是靠它的性。白菜长白菜,萝卜长萝卜对不对?它是靠它的性来圆满它的。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其实是,老天爷设计宇宙这么圆满,他把最难的事情交给老天,把最简单的事情交给谁?交给我们,我们只要挖个坑把它埋进去,我们做的是很粗糙的工作。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为之就是造作的意思,下等德性的人善于造作本性的作为。当万物的本性都受到了对待的限制之后,他还以为他替万物做了很大很大的贡献,他一直做一直做,但是其实是在开倒车,帮倒忙。可是他做了一大片的之后,回首一看,好满足,你看,这些都是我的成果,有没有?可是有慧眼的人一看,里面的性通通都是坏光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造作为何变得更慢:他发明了一辆很特殊的摩托车,不过这个摩托车不是用滚的,用走的,用走的,因为很特殊,所以被拍下来了。我们看它走多慢,一起来看一下。用走的摩托车,还会排黑烟……结果我们以为它很快,当脚踏车从旁边飞快骑过,我们才知道原来它这么慢。各位,这个人努不努力?很努力才研究出这个东西。研究了结果有没有比原来快?没有,而且它慢得不得了。可他高不高兴?高兴得不得了。那真是非常像我们众生的修行,我们推波助澜了半天,忽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然后高兴得不得了。你知道它可以更快还是更慢?会非常得慢,简直跟白痴一样,慢得不得了。那个脚踏车都比摩托车还快,然后你还洋洋得意。不过你会说,这个片子目的不是在这里。对的,如果你的目的只是为了欺世盗名,那当然你可以那样做了;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引起人家短暂的注意,让人家惊叹连连,当然你可以那样做。但你果真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这些东西吗?人们的修行常像这样,不知不觉忘了本来的初衷,反而在不重要的目标上自以为很有收获,浪费了一辈子的精力而毫无所得,就是这样。例如说:追求感动的,你知道吗?我到了一个哪一个道场,上师讲了一个什么,哇!好感动。我觉得我好有收获,我终于听懂了。什么叫听懂了?跟本性有关还是没关?还是没关的。你只是听懂了一个什么?这句话让我们心酸掉泪。然后下次去我还要继续听,听什么?再让我掉泪,就算他这么会讲,你十次都掉泪,第十一次你还掉不掉?你不会掉,因为这个磁场的气氛就是会这样,而我已经习惯了,习惯了之后本性还掉泪吗?是不掉泪的。就像我们看一本书,我看到这一本书、这一句话我好感动。我常常听到同学这样讲,他写的真是很好,问题是你的目的何在?你的看书是为了感动吗?那只是生活真是无趣到了极点,用那几滴泪水来填补一下我们的空档。但是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你的本心本性,到底还是什么呢?那我老实告诉你,那它是淡而无味的,肯定是不会让你感动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书一直卖不掉的原因,是很难卖的,真的很难卖,我没有办法写几句感恩肺腑的话,实在是很少。好比像这种观想的,观想了半天想什么想什么,就像想到了有超能力,而你的本性是完全迟滞的。然后却发展出另外一个与本性无关的旁门的,不是正常的能力。这对你又有什么样的目的呢?而我们却以为有所得。但一个火石电光的小效验,到让你要觉悟觉得它的无趣,各位要多久呀?那极有可能是三五年呀!万一不幸这个道场又给了你一个名份,给了一个什么讲师,还是给你一个什么团长,然后你会担起一个义务,然后再拖下去还有几年?那可又三五年!那到底你的人生有几个三五年?很少的。我现在已经四十六七岁了,顶多再十五年,实在讲我已经没有力气可以咬花生壳了,那还能够讲什么课?人生有几个十五年,十五年也就才三个五年而已,五年是很快的,马英九上来又下去,我在想一下子而已,八年了。对吧?就是因为我们的时间宝贵,所以讲经说法的人不断的辟破以造作本性的一切作为,这一切纯然是善意,但有的时候也会让人家误解成心胸狭隘了,不能容得下异己,这也实在是有很多的误会存在。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为之就是造作本性,下等德性的人善于造作本性的作为,当万物的本性受到对待的限制后,他还以为替万物做了很大的贡献。这是下德,他是为之的。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德已经降了,降下来到仁了。上等仁德的人,虽然在对待观中去行仁德,但爱人如已,他是不分你我的,自认为没有什么作为。但他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也不知道。但现在懂了一个仁,就是怀着爱人的心,跟道德的淡乎其无味是两回事。显然来说,我们现在这个仁,这个字对于我们众生的眼中来说是至德对不对?其实这是离道德已经有相当的距离了。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义的人比仁又更差一截,上等的义士,明辨是非,嫉恶如仇,在对待观中来行他的义气,在对待观中来有作有为,叫做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他总是做了很大的努力之后,回首一看,哇!这么大片的功业,洋洋自得,不过都是为了天下苍生,能够明辨是非,这也正是他难得的之处。但这跟那个仁者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又要差一截。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比义再降一截,就到礼。攘臂是什么呢?就是气愤得很,卷起袖子准备打杖,那个叫攘臂。上等的礼,这种人懂得很多尊卑高下细琐的威仪。什么样的情况应该谁站哪一边,什么样的情况谁该说话,什么样的情况谁不能说话,巨细靡遗非常清楚的。人如果是不依这个礼数来回应,来站在该站在位置上,来讲该讲的话,那气愤地卷起袖子说:“你给我好好做,你这个不懂礼数的家伙!”他讲这个话义愤填膺的时候懂不懂礼呀?完全不懂礼。不过他所谓的礼并不在这里,是在那个规矩上。这比那个义又已经失去一段,为什么?因为义的人还会讲你的感受,大半的人感受,而礼的时候已经不是这样,细琐的。《礼记》说: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太上只贵一个德,就是自自然然地做出来,完全顺乎大道的规则。其次德失掉了以后,务施报。就是我做了什么我希望你跟我一样。我跟你这么有礼貌,我给你微笑为什么你不给我微笑?昨天我煮饭,为什么今天你不煮?是不是都在这里?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就是礼尚往来,执于礼的人,他的内心的执着就是这样,礼尚要往来,我们这样子对你,然后你没有这样子对我,然后我就很不高兴。就是因为太懂这个礼才会变得这样。他如果没有定这样的礼,我做这样,他做那样,那是他的喜欢我还不会生气,对不对?太懂得这个细锁了。说往而不来,非礼也。这就是有关于礼的执着了。从道降到德,降到仁,降到义,再降到礼。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因此道失了才不得不讲仁,才不得不讲德;德失了,然后这些讲经说法的人才不得不再讲一个仁,来救这个德;等到这个仁又失了,不得不讲义,讲一个义再来救这个仁;又失了义才不得不讲礼,讲礼来救义...一个救一个就对了。不过当我们讲到礼的时候,各位,离道德有多远呀?非常非常远。看《礼记正义》这一段:道者开通济物之名,就是生化万物的本源。万物由之而有,生之不为功,有之不自伐,不会自夸的。虚无寂莫,随物推移。它只是一种造化机能,它无私地奉献它所有的一切。圣人就效法这个道。圣人同天地之性,其爱养如此,谓之为道。那个情况叫做道。上古时代,没有你我的分野,每个人都是活佛。那样的时代,他们的心性就像无私的道一般,所以叫做道。其如此善行为心,于已为得,虽不矜伐,意恒为善,谓之德。再次一等的,就以很多善行为心,虽不会去夸大他的功劳,意恒为善,他的内心里就是一个行善一个行善一个行善的。那善跟什么对?善跟恶对,已经有开始对待分判了,那叫做德。既能推恩济养,恻隐矜恤于物,谓之仁。它起码这个善里面还有一个好的执,这个执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得到的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这个就叫做推恩济养。这样的情怀叫做仁,但此距德又有一段距离。若其以仁招物,物不从已,征伐刑戮,使人服从,谓之义。义就是说,做对的事。天底下有对的事、有不对的事。而你们都做了不对的事,我用仁来招你们,告诉你要爱人、要爱物。然后你们都不听,好,那我不得不用硬手段。那古代的这种人多不多?有呀!尧舜禹汤都干过这种事情,这叫做义。以义服从,恐其叛散,以礼制约谓之礼。什么叫礼?这个义又已经开始慢慢的动荡了。为了怕他们没有可以依从,会找什么样的是非,然后就创了很多礼,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条一条,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写了满满的一本书。圣人之身,俱包五事,遇可道行道,可德行德,可仁行仁,可义行义。说圣人的内心,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他清清楚楚的。什么时候该用道,什么时候该讲仁,什么时候该讲义,什么时候该讲礼,他也清清楚楚的。皆随时应物,就是看那个人的根器来讲话,有些人他会跟他讲道德,有的人他会跟他讲德跟礼,有的人跟他讲怎么样义气,有的人怎么样跟他讲怎么样守礼节,看他的根器了。非是有道德之时无仁义,有仁义之时无道德也。对圣人来说是五事俱包,可是对我们凡夫来说呢?显然是分崩离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因此说到这个道不断地变化,一直堕落到对待一直降下来,我们就知道,只是守着细琐的礼节威仪已经是忠信的最末端了。那个最不重要的就是这一环了。也是即将要开始动乱的起点的一个开端,叫做乱之首也。考诸中国历史,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古的皇帝皆是浑噩治世的,像是伏羲、神龙、轩辕这代都是浑噩治世,无为而自化,这个叫做道运。到了尧舜,克明俊德,开始提倡什么是明德,表示明德失去了没?失去了才要提倡,到尧舜克明俊德,以德化天下,这个叫做德运,降到德。到禹平水土,利用厚生,这个叫做仁运,已经从德降到仁。汤武又不能行禹的那个仁,还不够的,汤武要伐暴救民,因为碰到了桀,碰到了纣,这个叫做义,义就是用硬的力量才能够挽回。到周公,修明礼教,文化大备,这个叫做什么?礼运。就是希望由礼的运而后慢慢教化,回到了义,回到了仁,回到了德,回到了道,叫做礼运大同。我们不是有一个礼运大同篇吗?目的就在于此。自此周朝以后,皆以智谋而治天下,你看五霸是不是都是用智?翻开《东周列国志》《西周列国志》,是不是各个都是用智慧、用权谋?这叫做智运。仁义礼智,智运则无不乱。所以叫做“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到礼守得住还没有乱,礼一过就变智,智哪有不乱的?智慧的智,你聪明,我还要比你更聪明,然后你用了一个巧术让我们这边溃败,你在那边哈哈,我们就在想什么样的巧术比你更妙,有没有?斗智,斗来斗去就是所谓的智。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前是推崇的意思,识是分别的意思。崇尚明辨对待的那种礼节,那么道只剩下光滑的外表而已,而真正的愚民已经开始了。因为到了智运,我们自认为自己很聪明对不对?那是非常非常愚笨的开始。你看过打开《东周列国志》,多少权谋智士,哇!你惊叹得不得了,怎么这么聪明呀?可是各位想一下,战国那么乱是谁造成的?就是这些人造成的,最笨的时代!看《淮南子》这段:德衰然后仁生,行沮然后义立,从德衰到仁,再衰到义;和失然后声调,和已经失去,我们才开始用声音来调养我们的和;礼淫然后容饰,礼又乱了然后才来规定礼节,规定什么条什么条该守。是故知神明然后知道德之不足为也,所以了解了本性的精妙叫神明,你就了解说用仁的智慧去雕饰那个道,雕饰那个德,去拘碍我们的行为,去发展你的功业的那一种所谓道德仁义,根本就不足论。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不足行也,知仁义然后知礼乐之不足修也,这一层一层的,你了解了仁义之后,就知道了礼乐根本就是枝微末节。你了解了道德,才知道说原来仁义也只不过是一把楼梯。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释其要而索之于详,未可与言至也,现在的人都是这样,舍本而逐末,不是吗?把最重要的放着不管,然后把那个最不重要的拿来当个功课,当个自得,不是这样吗?这种人不足于跟他言道,未可与言至也,至道是没有办法跟他谈的。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因此大丈夫守着厚实的道德,最厚最重的、最根本的,而不执着于礼乐的末节。可以学,我们已经什么都失去了,当然还是要守着最其本的。可是当你慢慢地进到了仁义,再进到了道德,会发现这是很枝微末节。守着真实的本真,而不贪爱浮华的表相,所以不雕饰这个外在的,他只是非常自然地去呈现而已。看《淮南子》这段:逮至衰世,最乱的末世;人众财寡,事力劳而养不足,人很多,物资变大家要抢的,所以没有办法;于是忿争生,大家都争夺了;是以贵仁,为了救这个弊端,所以提倡一个仁怀,说包容。仁鄙不齐,比周朋党,设诈谞,怀机械巧故之心,而信失矣。仁又守不住了,最后是提倡义,什么是该做的,我为他赴汤蹈火,我跟他一党,你跟他一党,我护我的主,你护你的主,就开始这样子分。阴阳之情莫不有血气之感,男女群居杂处而无别,是以贵礼。好,人的交往慢慢复杂,那就要规定一个东西把它划分才不会这么乱。性命之情,淫而相胁,以不得已则不和,是以贵乐。开始提倡这个乐,因为我们内在的心开始浮动。各位想想看现在的社会,如果把整天在空中播的音乐忽然给它全部停止,网络上MP也通通没有下载,音乐全部停止,你看有多少人会忽然非常浮躁?看精神病科的明天就爆满了。可见得乐有没有安抚人心的作用?是有的,现在的人上班整天广播一直播一直播,可见得乱到了极点。是故仁义礼乐者,可以救败,而非通治之至也。说仁义礼智是救败用的,是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性了,不知道什么是道了,为了救这个才来提倡的。故去彼取此。彼是外在的,远的;而此,是内在的,是近的。因此舍去外在的一切追求,而忠实地奉行内在的本真就是“去彼取此”的意思。我们看《六祖坛经》这段:不见自性外觅佛,不往内来,看自性,观察自性;起心总是大痴人,说这样子想修行吗?那实在是愚痴。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顿教法门在哪里?就是见自性,就是观照自性。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说告诉你们,以后想学道的人,没有这样见解的人而想要修行,堪虑呀!堪虑呀!不见自性外觅佛。可是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谈到见性明心的学问,好像是老八股,很迂腐,对不对?陈腔滥调。可是问题修行有没有别调可谈?很抱歉,没有别调可谈。(备注:该文本根据张庆祥说《道德经》音频整理,喜欢的朋友可去黄庭禅书院或喜马拉雅付费收听。欲了解更多张庆祥讲授内容,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9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