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十五章智慧的境界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23

,道德经第十五章智慧的境界

文/心似海蓝蓝

.4.30

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白话文:古代悟道的人,精微奥妙,神奇通达,深刻而难以理解。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勉强来形容他的表现:小心谨慎,像冬天涉水过河;提高警惕,似乎害怕邻国的进攻;拘谨严肃,好像在别人家里做客;自在随意,像冰雪消融;敦厚实在,如未经雕琢的原木;空旷开阔,好似幽静的山谷;混同一切,像浑浊的河水;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而使浑浊的慢慢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中活动起来,让它生机勃勃?持守住“道”的人,不要求圆满。正因为不要求圆满,所以总能去旧布新。

上一章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可道又是恍惚又是夷希微,不见首尾,超时空的存在,人的感官功能无法直接观察而获得经验,肿么办呢?所以,老子在这一章,让我们直接去看悟道的人的表现,从而体会到悟道以后是什么样子。同时,也说明,人可以通过认知的三个阶段,认知、避祸、启明,达到智慧的境界。

善为道者,善就是善于,悟道之后的人,对待生活善于以道观之,以道行之,他的表现对于还没悟道的人,当然就难以理解了。也就是说,你看见了他,可你看不懂他。勉强来形容悟道的人,老子用了一连串七个比喻,可以分三组来看:

1,首先是小心谨慎,提高警惕,这就是避祸了。若冬涉川,像冬天里涉水过河,河上有冰,冰太薄容易掉下去,所以要看清楚,要能分辨脚下的路。这是自然环境。其次,要防备人祸,别人可能对你有企图,想要攻击你,你就得防患于未然了。与人来往,像去别人家里做客一样,以认真和拘谨来表达对主人的尊重。如是,就避免了天灾人祸,这是对外。

2,对内,也就是自我的心态是怎样的呢?自在随意,像冰雪消融,自然而然,恰好与前面的谨慎、警惕、认真,相反相成,也就是外紧内松了。这种自在随意不是恣意妄为,而是有基础的,也就是敦厚朴实,很真诚,像是未经雕琢的原木。也就是说,表里不一,不是演出来的,不是装相,而是本来如此,天然如此。

3,内外合一,给人的感觉就是,空旷如幽静山谷,里面又物种丰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能静能容。同时又像河水一样,混混沌沌,看不清楚里面到底包含了多少力量。

悟道者的七种表现,可以与第八章“上善若水”对照来看,水的美德有七种:“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善地,动善时,就是若冬涉川,找安全的地方落脚,也是畏四邻、其若客,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客方自居。心善渊,与善仁,与善信,就是自由随意、敦若朴。政善治、事善能,就是旷若谷、混若浊,啥都能治理,啥都能混同。

有了这七种表现,悟道者能达到什么效果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老子用疑问句来回答,谁能让浑浊动荡的东西安静下来,并且渐渐澄清?谁能长久的保持安静,在安静中活动起来,显现出勃勃生机?自问自答,答案蕴含在问题里。首先是以静制动,然后由静生动,达到动静相宜。光有表现而没有效果,那就白表现了,悟道者能治乱,乱而后治,治而后生机繁荣。这还不算完,还有后续发展。

悟道者,因为持守住道,所以不求圆满。因为他不求圆满,所以总是能去除旧的东西,产生新的东西。这就太腻害了,也就是我们说的“可持续发展”,总是在吐故纳新,总是在动静配合,总是在前进与上升。这就是智慧的境界了,生生不息。

整体来看,悟道者的七种表现,三种对外,是用来避祸的,转而对内的随意与敦厚,内外相融就达到了若谷、若水,也能与水的七种美德配合,谷能藏,水能动。自带静与动两种功能,就做到了静之徐清,动之徐生的效果。动与静相反相成,都不离开道,持守住道,才能发展,也就做到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有木有?

从认知的角度看,你只是在区分,就会产生好恶,追求好的,避免坏的,人的欲望就会膨胀,招来祸患。老子告诉我们,要避祸,再从避祸进入启明。什么叫启明?

启明就是保持内在的自然与敦厚,而保持就是发展,越是保持,越能发展。你保持了随意敦厚,就能若谷若水,安静下来,就从混乱走向有序,有序就有生机,还能继续动起来了。这种动态的发展,总是在去除旧的,产生新的。我们看太阳与月亮,看山谷与河水,好像总是那样子,昨天与今天没区别,今天与明天也没区别,其实,人家每天都是崭新的,因为它安静,可它总是在动,总是在变化。

在智慧的境界里,没有旧的东西,也没有死的东西,一切都是鲜活的。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面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好像人生变幻无常,月亮永不变,这还是从人的角度去观察,用悟道者的立场来看,月亮只是相对静止,可它表现为大海的潮汐现象,影响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呢,江月的安静与活动,每一刻都是新的。月有阴晴圆缺,都是表面现象,真正有用的是看不见的引力场。人只知道月亮有利,不知道月亮有用。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特别喜欢《道德经》,还特意请萧师逸教授写了一副对联,内容就是:“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两句话,恰好就是这一章的核心了,你仔细体会,就能发现,浊是看得见的有之以为利,静是看不见的无之以为用。用静就能安,安住了就能动,好玩吗?

对抑郁和双相情感的启发

掌握《道德经》第十五章,你就再也不必恐惧抑郁和双相情感了。为什么?

抑郁是什么?就是在问你自己,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有木有?抑郁就是安静了,外面的世界是浑浊的,要靠你的安静来澄清,只要你安静下来,全世界的浑浊就会慢慢变得澄清、清晰。你让自己真正安静下来,就会有生机爆发出来了,你就又能生龙活虎了。

抑郁的时候,对外,自然就做到了悟道者的前三条: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总是在作为客方,提着心吊着胆,有木有?你从外在转向内在,让自己保持随意、敦厚,也就安静下来了。抑郁就是在避祸,躲避外界的危险,没什么不好的。关键在于,你要转向内在,培养自己朴实无华的内在品格,然后才能内外合一,达到若谷若水。持守住你的内在品质,你就能生机勃勃了。

躁狂是什么?就是区分了,我要这个,不要那个,人才会变得激越似火,疯狂追求欲望满足,你忘了避祸,才会挥霍你的精力,没有提高警惕,才会与人发生冲突。你学会,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持守住道,就不会乱动,瞎动,就能够避开一切祸患,让你的行动产生良好效果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9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