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老子《道德经》,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今晨无事,写一篇短文。
道家是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的教派,《道德经》更是被奉为展现道家思想极致的大成书籍,对于道家思想的认识,在了解老子及深读《道德经》后,便有了一些对道家思想更深刻的系统的认识。道家思想在古代最为发达,其思想的渗透不仅体现在本教的理论中,还在古代政治军事策略,统治者管理方法,及自然现象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通过精读《道德经》而对道家思想方面总结的几点主要认识。
遵循自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常态;老子的思想当中对于天地万物的发展都以“道法自然”四个字来概括,在《道德经中》更是将自然在所学上的理念宣扬的十分广泛。书籍中,人的遵循自然是修道德前提,而老子人为的道,具体解释可体现为“有阴即有阳”“万物同根生”“刚柔同存并进”的思想折射,在实质意义上就是要教会人们平和的与自然万物相处,正确看待生活现象中的矛盾,而在现实中修身养性便是最接近道法自然的体现。
从独尊儒术,到罢黜百家,再到道家正统及百家发展,这就说明对于思想境地的理论认知,无论是何种学术,都是对古代社会有贡献的。隋朝试行佛道并重,再到后期道教占据主要地位,一直到近代道教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对社会的影响。发展到现在,很多的道家理论被人们更普遍的接受,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发展与道家所宣扬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例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与自然环境生态价值观点相符;在例如“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很直白的说明了万物平等的价值传递。
修身必先修道,实质上是教人做人处事的从善法则;《道德经》中有一半的篇幅是以“道”展开论述的,老子认为的道即“精神层面的遵循规律,不仅要思想有道德,更应当在自我修养中处于平和,安逸,现世稳定的状态”道生成了万物,却又包含在万物之内,听上去是哲学方面的话语,但其实是巨大很强的实践启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讲求修道,不仅能够对社会气息有所松缓,也满足达官贵族在个人修身和平民大众传统思想下对人的行为准则的约束和发展。而放眼当下,道家所宣扬的道法自然便是与当下环保政策,崇尚和平,尊重规律等科学的发展观念是如出一辙的。
有德才能有行,德的发展是健全个人的途径;与现在观念的德不同,老子在道德观念中的德,在《道德经》中是被概括为“修炼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丰富了现代群体认知对于德的简单思考。总体来讲,《道德经》的思想体现,在古代战争时期是对社会治理和抚慰战争人民的一剂良药,黄老之学在稳定战乱社会是功不可没的,它让人们在苦难之时有了信仰寄托,在安宁之时有了精神追求。另外道德经中的形而上学之论无论对古代还是现代思想争辩方面都有很好的借鉴。直到现在,从国家管理(社会生活与自然生态构架体系),人民生活(生活与修生养息态度并肩重组),生态环保等角度(道法自然与资源节俭等方面)有着很多的参考和方法遵循。老子《道德经》及道家思想为何能被千年流传,我想原因也就是如此了。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道家思想都起到不同的社会作用及生活作用。
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你留言,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也请杠精嘴下留情!!!
浩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0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