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道德经》这本书的话,中华书局的这本《老子道德经注校释》还是比较好的。它是新编诸子集成丛书里面的一本。这本书好在它的注是王弼做的,王弼是注道德经的人中公认最好的之一。我阅读这本书也感受到,王弼的注确实很接近老子的思想。另外,校释是北大楼宇烈做的,很严谨,比较权威。所以,我非常推荐这本书,没有翻译也可以看得懂,非常精彩,非常迷人。
这本书是竖版的,竖版的书有一个好处是好像它每页的字数要比横版的少一些。对于,没有耐心的人来说,这好像是一件好事,但是也有坏处,可能是由于人眼的生理结构是横向的,因此看竖版书在换行的时候,容易看叉行。
老子的“道”与西方的“上帝”比较
以前,在看书的时候,知道西方的上帝是没有形象的,也不能对其进行画像,因为这是对上帝的限制,而上帝是无限的。老子的“道”跟“上帝”很像,万事万物都是由它生成,同样也没有形象。但是,老子的“道”仿佛比“上帝”更为彻底,因为西方的“上帝”只是不能画像,“道”不仅没有形象,连名字也没有,《道德经》的首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给“道”取名字就是对“道”的限制,无论什么名字都离“道”的本质相差太多了。
西方的“上帝”就没有什么人强调到名字这一点上,从名字这一点来看,应该是老子的“道”更为彻底。
“道”在《道德经》中的别称
“道”在《道德经》中,老子有时候会把它称为“一”“素”“朴”“真”“常”“本”等等。但是,无论它叫什么,从这些字眼,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有本质、原始、永恒、不变的意思。这些应该是“道”最重要的属性或性质。
对“无为”的理解
“无为”有点道家的方法论的意思。既然“道”是本质、原始、永恒、不变。那么,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除此之外,我们什么都不应该做,不应该做任何一件超出这个范围的事情。那不就是“无为”了。
跟“无为”相关的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崇本息末”。举个例子,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禁止盗窃行为的做法不是制定严刑酷法,而是在于“去欲”,只要人们对于财物,老子称为“难得之货”没有欲望,盗窃行为不就不会产生了吗?在这里“目的”是“禁止盗窃行为”,手段是“制定严刑酷法”,老子认为这是舍本逐末,抛弃欲望才是达到“禁止盗窃行为”目的的根本手段,而且可以实现“无为”,一劳永逸,其他的任何手段都无法真正禁绝盗窃行为。而现实是,人们常常置“去欲”这个根本手段于不顾,对于“制定严刑酷法”这个不彻底的手段却孜孜以求。这可真是舍本逐末啊。于是,在《道德经》中老子不得不慨叹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思是我的言论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实行,但是天下却很少人能了解,很少人能执行。容易了解是因为只要人们能抓住根本,抓住“道”,那么即使足不出户也能知道天下事,容易执行是因为只要“无为”就可以了。可是放眼天下却没看到有什么人做得到。
老子的“恶强”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书后,有一篇《老子指略》说道:“夫恶强非欲不强也,为强则失强也;绝仁非欲不仁也,为仁则伪成也。”这句话真可谓道尽了老子思想的特点。老子提倡“绝仁弃义”,并非不要仁义,只是他认为现在我们所做的“仁义”之事,根本不可能实现仁义的目的,反而会离仁义越来越远。只要抛弃现在所谓的“仁义”,返归人类原来的质朴,真正的仁义就能在人间实现了。“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孝慈就是一种仁义。
老子的这种论证方式与他的“无为”“崇本息末”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有些人认为道家“出世”,其实不然。在道家的典籍《道德经》《庄子》中论述政治的地方并不少,只不过都是批评当时的政治或者表达政治应该回归素朴的意见。倘若当政者能够采纳道家的意见并实施,可能道家的姿态不会如此的“冷峻”,甚至会非常地“儒家”。这也是为什么近年会有学者把老子的“无为”与功利主义扯上关系的原因,比如中山大学学者李巍发表于《哲学研究》上的《德治悖论与功利思维——老子“无为”观念的新探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2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