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任继愈老子绎读前两章的典型错误兼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12/6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s://m.39.net/pf/a_4580342.html

几年前,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简单翻阅了任继愈先生的《老子绎读》,总体印象是对“道”的理解不够究竟,再加上又厚又贵,所以没买。

今年,为了写文章,采购了不少解读《道德经》的作品。任继愈先生的《老子绎读》即是其中之一。

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没变:不究竟。

但这本书自有它的影响力,也有它的价值。

白岩松和余秋雨都比较推崇任继愈先生的《老子绎读》。

可惜的是,

白岩松在一定意义上把《道德经》读成了心灵鸡汤。

余秋雨对《道德经》的理解问题百出,并且因为自己造词“逆向因果”,更是将他对《道德经》的错误理解进行了“画龙点睛"。

我原计划就《老子绎读》的每一章进行点评,但时间所限,只能对前两章的典型问题进行简单地评价。

读者手里如果有《老子绎读》,大家可以参考。

任何一个人解读《道德经》,我们都不能在“为学”与“为道”上过于苛刻。

从为道的角度讲,本解读《道德经》的作品中,能见道的也就一二。

从为学的角度讲,没有谁能将《道德经》的章句解读得完美,这其中除了版本不同这一客观问题之外,语言、语义的问题更是错综复杂。

所以,研究《道德经》,与其不厌其繁,不如删繁就简;与其面面俱到,不如观其大略。

对于一般的爱好者而言,更是没有必要皓首穷经了。

总体评价

对于一般解读《道德经》的作品进行总体评价,认真研究这书的前言和后记就可以了。

从《老子绎读》的前言和后记看,作者90岁高龄还能研究,这种勤奋不止、笔耕不辍的精神令人敬佩。

从前言后记字里行间里判断作者对道的理解来看,如果以是否“见道”的标准评价作者及其作品,这书只能是0分了,这个无疑问。

但是,对于解读《道德经》的作品,我们不能给个0分就完事。

还要研究这本书从为学的角度有哪些得,哪些失。对学习者哪些可以借鉴,哪些要引起思考。

第一章

《老子绎读》中第一章的断句以及版本校正问题不少。

感兴趣的可以翻我写的这组文章:《语言,世间最锋利的刀——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

我多次说过,我们如果研究《道德经》,想要究竟,不仅要研究前人为什么对,还要研究前人为什么错误。

任继愈先生对第一章第三句这样断句: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他是这样译的:

经常从无形象处认识“道”(无名)的奥妙,经常从有形象处来认识万物(有名)的终极。

这个断句,和这个翻译,问题很多。

我只强调一点。

作者断句时用的是“常无”,但在翻译时,将常无译为“经常从无形象处”........

这样的译法,就出现了我经常说的几个问题:

1,这是用大概念(无)代替小概念(无名),而在翻译时,又不得不将小概念“找”出来,作者这里将无译为从无象处,显然是用小概念代替大概念了。

2,欲这个字没译出来,相当于多欲。

这种断句,和这种译法,如果我们再问作者什么是无形象处,什么是有形象处,相必作者一定会用第1章第4章第14章第25章来说明什么是无形象处,用第5章第7章第8章第12章等等来说明什么是有形象处。

作者这样处理第一章第3句,一般的读者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

而绝大多数解读者,都有自己对于第一章的一套理解。

而人一旦进入一个胡同,自己就很难出来了。

脑子里有锤子,就到处能看到钉子。

所以,对于《道德经》第一章怎么理解,我建议绝大多数同学先绕过这章,甚至我建议绝大数读者先绕过前6章,直接从第7章开读,说不定你能喜欢上《道德经》。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作者译为: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有了丑了。

这样的译法同样具有迷惑性。

这里的错误在于违反了逻辑上的“同一性”。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美,这属于知的范畴。

而这样就有了丑了,这又变成了行。

半句说知,半句说行。

这样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译法,你不能说它绝对的错,但肯定有不足之处。

如果这一句作者的理解还勉为其难的话,那么对于以下这一句,作者的理解就显然错了。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译为:

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

这样显而易见的错误,显然是因为形式的需要而忽略了内容。

其余

如果再往下看,第三、四、五章,也是问题不少。

但这些问题又是多数解读者常犯的问题。

以第5章为例: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作者同样将这里的百姓理解为平民。

《老子》成书之际,百姓这一个词代理贵族出身的百官。

只有这样理解百姓这一个词,才能将“百姓”和“刍狗”对应起来。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作者这样翻译:

圣人无所谓仁慈,听任百姓自生自灭。

我认为就不如这样翻译:

圣人无偏爱,对于百官,在台上任其高贵,下台了任其贫贱。

《道德经》第五章的老子想给我们什么启示?

当官的,在台上就要有个台上的样子,下台了就要有个下台的样子。

刍狗在台上接受人们的拜祭,下台了就要回归它本来的面目——草。

官员也一样,下台了就要回归它本来的面目——草民。

虽然指出前五章这么多问题,大家手里如果有《老子绎读》,不妨读读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2章,第15章,第22章,第23章,第24章,第26章,第27章,第28章,第29章,等等相对容易读的章句。

对于这些相对简单的章句,各种解读《道德经》的作品,差异不是特别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28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