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说什么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9/11/3

观后感:

读《道德经》原文难懂,看译文版本太多、理解各异。想穿越时空读懂古代圣人的经典确实不易,本打算稀里糊涂读一遍,大概知道点意思就行。听了樊登读书中西安交通大学哲学教授韩鹏杰解析他的《道德经说什么?》一书,似乎摸到了一些读懂《道德经》的脉络。

道德经说什么?韩教授从其人、其书、其道几方面来解释《道德经》的核心宗旨。

其人:

老子其人,姓李名耳字珃,春秋末期楚国人,比孔子年长约20岁,曾任东周王朝史馆。是古代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是道家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其《道德经》的写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深造,拜见博士入太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博士又荐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收藏周朝典籍集天下之书,无所不有。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伊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就这样伊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及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道德经》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道德经》核心精华讲述的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无为而治的道理;以“道”“德”贯穿始终,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三宝为《道德经》的中心思想。

其书:

《道德经》概述

共计八十一章,由前37章道经和后44章德经组成,有五千多字。主要讲了“道”和“德”两个字。书中“道”出现80次,“德”出现50次。《道德经》是我们中国文化、修身齐家的精髓。

理解“道德”一词,是将道和德拆开理解各自的含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悟出“道德”的真谛。

“道”是自然界的本原及其规律,称之为常道。比天地产生的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

“德”指的是人为、人道。泛指道德、品德、德行等。“德“需遵循人道,按自然规律处事,设置法律法规及专门的礼教规矩是“失德”的产物。

“道德”两个字的逻辑关系是道在前德在后,德从道而生,依道而行,道与德相辅相成,合而为一。只有“德”遵循“道”才能顺理成章。

2.《道德经》章节排列:

按照首尾呼应、重复不断及正反两面的内在逻辑关系排列。

1)第一章为《道德经》的序言,概况书中重要内容以及表达方式。

开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需完整来理解:能说道(第一个道)出来的道理(第二个道)就不是常道(第三个道)自然界人生的规律;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即天地开始时候是“无”状态、是精神世界,“名”是语言和逻辑,无的世界无法用语言表达;有是“有”的世间万物的物质世界,能看得见其边界。领悟我们看待世界要用“有”和“无”概念,看待世间万物和人生百态,不仅看美丽的外表还有观察有趣的灵魂。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译用无意识(欲)来发现事物的奥妙,用有意识来归属他的边界(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的“此两者”认为是“有和无”,这两者同出于“道”而名称各异,同出之“同”就叫做“玄”;同而又同,是理解“道”的关键。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玄之又玄”就是如果用“无”的部分观察世界,就能了解中国文化的妙处。无为就有哲学水平。观察是玄妙之处。

2)第二章是《道德经》的目录

从哲学角度把八十一章分为六个部分。基于以下六对概念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及前后相随”的逻辑关系组成。

3.《道德经》经典内容:

1)老子的“道”有两层含义:即“天道”与“人道”。

“天道”是万物的之母即本源和规律。万物的本源叫做常道,它是宇宙规律之母。母亲就代表生命的本源,一个人对母亲有一种尊重,对生命就有一种敬畏。

“人道”形象比喻让我们走在“道”上,如何才能走在道上?一是走道要有方向和目标。二是走道要有规则和境界。三是走道要有边界和底线。

2)对老子“德”字的字面理解:

左边双人旁就是我们“一起走在道上,”右边十字头就是当我们走到十字路口,下面目就是眼睛盯着前面的“道”,心字底代表我们一起“同心同德”。这样的“德”才是遵循“道”。达到“德者得也”。

其道

1.如何读懂《道德经》?

1)对小孩而言,从“道、德、天、地、水”五个字来讲《道德经》。道(本源规律)、德(行在道上)、天(自强不息)、地(厚德载物)、水(上善若水)”五个字。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对成人而言,从“清、虚、卑、弱、本、反、无”七个字来讲《道德经》。清(宁静致远)虚(虚怀若谷)卑(善于处下)弱(柔弱胜刚强)本(尊道贵德)反(换位思考、相反相成)无(大象无形、无用无谓)。

2.《道德经》给我们带来什么智慧?

1)要我们走在“道”上,按照“道”生活。“无”看似无用是有大用。它倡导追求一种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树无用活得久;丼水不甜不枯竭;人无用不疲惫”,即不成才的树能活得长久,苦水丼不容易干枯,人没有本事也就不疲惫。让生活留有自由的空间才能盛放其他东西。

2)要我们学习中庸之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为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状态产生万物。“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所以一切事物,有时是受损反而获益,有时获益反而是受损。在中国人看来,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阳长阴消,阴进阳退。问题的关键不是阳占多少、阴占多少才合适,而是阴阳平衡才最符合天地之道。

3)要我们秉承“守柔曰强”。意为如果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以“柔弱胜刚强”,才能运用“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就是说用天道的智慧正确解决问题,若不知道怎样择决的时候,不妨回归于本质。向内求听凭本心,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才视为万世不绝的“常道”。

4)要我们学习水的善利与不争品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众所周知,水是往低处流的,它总是流向低洼、众人所“恶”之地,看似低下平庸,然而正是这样,它才可以包容一切。“处众人之所恶”也就是谦虚为下、行众人不愿去效行的事的意思,“故几于道”就是接近“道”了,这个“道”就是真理的意思。表现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善(行善),水所到之处都会把哪里的污浊都洗净,滋润万物;人性好善行事就最接近“道”。

心善渊:渊(水深才能沉淀),宁静致远,人要有智慧,一是清静、宁静、安静。二是要会沉淀。

与(给予)善仁(平等仁爱):与(给予),善仁(平等仁爱)。对人态度仁爱不要色难给脸色看,用平等仁爱之心善待他人与万物。

言善信:信(讲信用),君子之言驷马难追。

潮善信,就是潮水到那个季节自动到来。

正善治:正(政治),政清如水。

事善能:事(各种事),善能(能力)。多一份本事就多一份尊严。

动善时:掌握机会,该动则动,该净则净,过不去就绕过去。

5)要我们对经典表示敬意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道德经》的精髓,我们对经典表示敬意,就是要领悟道德经的智慧,应用生活中、将融入血液里。这是读懂《道德经》留下美好的记忆。

国庆节草稿

王白石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治白瘕风哪家医院有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4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