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第六十章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
治理国家就像煎小鱼那样,不能经常搅动它。按照道理来治理天下,那些鬼就会失去灵验。不只是鬼失去了灵验,神也不会再去伤害民众,圣人也不会伤害民众。鬼神都不去伤害民众,民众则会受益于他们的恩泽。
第六十一章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要像海洋居于百川的下游一样,这样天下就会归属于它。凡是居于天下最低下的位置的定是天下百川交汇的地方。雌性总是凭着柔静的仪态征服雄性,因为柔静也是一种低下的表现。所以大国用谦下的态度和小国相处,就能取得小国的归附;小国用谦下的态度去对待大国,就能受到大国的庇护。所以有的谦下能换来别人的归附,有的谦下能取得别人的庇护。大国不要过于想得到小国的拥戴,小国不要过于想得到大国的庇护,二者若想各得所需,大国更应该注意谦下忍让。
第六十二章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万物之源,是善人的珍宝,也是不善之人借以保全自己的东西。动听的话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美好的品行可以获得别人的崇敬。即使人们不崇尚美好,又有什么理由弃道于一旁呢?所以在天子即位或三公上任时,即使献上大玉璧、驷马这样的重礼,也不如稳坐在那里把道理讲给他们听。从古以来人们重视道的原因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依靠它有求必得、有罪得免吗?所以道是天下最珍贵的东西。
第六十三章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把无为当作有为,把无事当作有事,把无味当作有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解决难题要在它还容易解决的时候开始,成就伟业要从很小的事情做起。因为天下的难事都开始于容易的事,天下的大事都开始于小事。因此圣人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有所成就。轻易许诺的,注定难以兑现;把事情看得越容易,越会遇到困难。因此圣人做事从不敢掉以轻心,,所以他始终没有做不成的事。
第六十四章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持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局面稳定时,容易维持;事物还没有不稳定的因素出现时,容易对付;脆弱的东西,容易毁灭;微小的东西,容易消散。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做好准备,要在国家还没有出现混乱时就注意治理。参天的大树,是由小苗一点点长成的;九层的高楼,是由一筐筐土筑起的;千里的行程,是开始于脚下的。如果不按照规律勉强地去做事,必然就会失败;如果穷奢极欲地占有,必然会有损失。所以圣人不强力妄为,因而不会失败;不随意占有,也就无所损失。人们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所以,掌握了道的人做事在即将成功时仍会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因而也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想得到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不看重一般人所贪求的货物;圣人学习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愿接受的,并以此来纠正众人的过错。圣人按照万物的自然属性去帮助它们成长和发展,而不是去随意干涉。
*免责申明:内容所用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图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嘉德置业
▲嘉德.邑东福邸物业
▲嘉德.尚善生活馆
*免责申明:内容所用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图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