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经典中,《道德经》应该是读的人最多的。
以至于很多人把其奉为人类最伟大的名著,或者解决人类困境的唯一法宝等等。
其实,没有必要,在此劝告大家要冷静客观的对待《道德经》。
理由容我慢慢道来。
首先:1、《道德经》其中很多思想来自《金人铭》,甚至原文照抄,一模一样。
《金人铭》是周朝太庙里面金人后背刻的铭文,时间大约是西周早中期,而老子处于春秋时期,在时间上是远早于老子的。
随便挑几句,供大家对比:
《金人铭》:“无多言,多言多败”
《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金人铭》:“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
《道德经》:“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金人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金人铭》:“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道德经》:“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可见,老子的思想,很多源自《金人铭》,有的甚至跟原文一样,而且从《道德经》:“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可以看出,强梁者不得其死,就是受到金人铭的人之所教。
2、帛书《老子》,被认为是较为能真实反映老子原意一书的,被改动最少的版本,但其中的“圣”字,却有两种写法:声、圣,假如是同一个人所作,没必要这样。
由1、2两点可以得出,《道德经》一书,顶多就是一本名言录,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齐放,牛人高手无数,有人将其中比较有道理的观点收集起来而成。
因为是不是源自同一个人,所以各种观点中,难免有相悖的,以帛书《老子》为例:
第19章:绝仁弃义,民复畜兹
第38章: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在19章观点是应该绝仁弃义,而38章观点却成了,失仁失义会引发动乱。
这种自相矛盾的观点,非常多,在各个版本之间,更是如此。
譬如:
帛书《老子》甲本: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帛书《老子》乙本: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通行本《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对比可以看出,三个版本观点完全不同,甚至有的是完全相反,一个说“有静”,一个是“有争”,一个是“不争”。
目前来看,通行本《道德经》因晚于帛书《老子》所以其改动为“不争”,应该是更迎合统治者的。
但甲本的“有静”,尤其是乙本的“有争”,却颠覆了常规的逻辑,水到底是“静的”,还是“争的”呢?!
再如:
第2章结尾处:
帛书《老子》甲本:夫唯居,是以弗去
帛书《老子》乙本: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通行本《道德经》: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一种是“居”,一种是“弗居”,又是矛盾的观点,可见收集者或后人,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动了原意。
其中的解读,只能见仁见智,难以统一。但因各个版本的矛盾性,其中必然有错误的,目前来看,因避刘邦、刘恒、刘启、刘勶和刘弗这五代皇帝的名讳,将全文中的“邦”改成“国”、“恒”改成“常”、“启”改成“开”、“勶”改成“彻”、“弗”改成“不”,通行本《道德经》篡改了帛书《老子》,大约改了有处。
不要小看一个字,虽然表面字义相似,但内涵却大有不。
譬如:
帛书《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通行本《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经常有人将“道可道,非常道”断句为,“道可,道非,常道”,但从帛书《老子》可以知道,因为一个“也”字的出现,断句只能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而且“恒”与“常”的内涵却大不相同,在易经中专门有一卦叫“恒”卦的,其中深意,大家自行思考。
因为现在主流的解读,都是依照通行本《道德经》,于是,根据一个错误的东西,能解读出来正确的思想,不得不佩服各家的意淫能力。
其次,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老子的记述就有3个,一个是老聃,一个是老莱子,一个是太史儋,到底哪个是真正的本人,无法确定。可见,《老子》一书可能就是多个时期人的群体收集的名言录。
因为是名言录,所以其很难谈得上成体系,81句的数量,也难以支撑解读宇宙奥义的体系。而要把这81句类比还原成完整体系,却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可以成体系的解读宇宙奥义,《易经》爻,相当于句,论语句,这个数量级的类比,才有可能涵盖宇宙真理的方方面面。
综上,希望大家在读《老子》的时候,可以客观冷静的、深入的研究,因为其解读浮动性比较大,怎么解读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最好还是以实践检验,而不是盲目认可其中的观点。
不过,《道德经》虽然是一本名言录,也难以成体系,但其涵盖了多位牛人的思想,让我们了解了古人对世界的经验认识,而其对道的理解之深刻,是难以逾越的巅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8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