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核心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中国特色哲学就是蕴含在老子《道德经》中。研究中国哲学,必须要能识道。要识道,就要修道。《道德经》就是关于修道的著作,《道德经》第一章就是老子为我们修道点窍,隐秘地告诉我们那个最关键、最绝秘的入手之门在哪里,实即为老子给读者点窍,并教我们如何开始从事性命双修!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核心思想和阅读要点:
《道德经》第一个字以及本章第一个字都是“道”,“道”就是《道德经》的灵魂和精髓。此道处于先天,老子名为“非常道”,即先天之道,与后天的常道迥然不同。《道德经》的整个内容都与“道”、悟“道”和修“道”有关,都是对“道”的阐释、解说。学习或研究《道德经》,不能离开“道”。不识“道”,不悟“道”,就难于理解老子的思想和《道德经》的真谛。如果你的解释或注释离开了“道”,必然误入歧途。如果你编写了一部有关《道德经》的注释或解释之类的书,而没有将“道”(为简化,后面的“道”不打双引号了)放在宗旨或灵魂的地位进行解读,那你这部书就无颜面世,最好丢到垃圾箱去。一,什么是道?什么是道?道有多种描述和表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无涯无际,无量无边,似有一物,由混沌而成,盘旋空际,先天地而生者,所谓道也。
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谓之道。
“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敝。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可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清空一气。天地未开以前,此气在太空中;天地既辟以后,此气寓于天壤。是气固先天地而常存,后天地而不灭。天地既得此气,天地即道。道即天地,言天地而道在其中。
道生于天地之先,它混于虚无之内,我们看不见,听不到。
“有物混成”之物,即是阴阳两物。此两物就是元神和元气。
在《道德经》第一章《众妙之门》里,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的第一句话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说,《道德经》中的道,是可以解说的,它是非常道,就是先天之道!第二句“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说,道的名,不是常名,而是非常名。“非常道”,“非常名”,就表明这个道是与我们在文章和对话中的以及生活中的常道是完全不同的。它们都处于先天。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宇宙诞生之前,即天地开始之前,宇宙大爆破之前,道还只是一团元气在抱,还无名。在天地开始之后,即宇宙大爆炸以后,天地即辟以后,道化生万物,才有名,而成为宇宙中一切物质(所有的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之母。
道与宇宙的关系,涉及人类对宇宙诞生的认识,即宇宙观。直到上世纪20年代初的时候,科学家们对宇宙才有了初浅的理解,到60年代才得到推论证实。关于宇宙的知识,现代天文学于20世纪60年代确立星球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大约亿年以前,宇宙内的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起: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很高,密度很大,瞬间产生巨大压力,随之发生了大爆炸。大爆炸产生的气体和灰尘四散逃逸,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分散、凝聚和形成了宇宙中所有的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现在,这次大爆炸的反应原理被物理学家们称为“量子物理”。
可是,早在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就描述了宇宙中道的形象。
非常道的道,即先天之道,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它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敝。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可闻。道,其大包含在宇宙天地之间,其小蕴涵于人身精神品格之内。
道无名,无名即无极。所谓清空一气,天地人物,公共生生之本。以其非有非无,不大不小,无物不包涵遍覆,故曰“大道”。大道无形,无象,无色,无大,无小,无内,无外,无名,无法,无量,无限,以至于无念,无相。它不可眼视,不可耳闻,不可鼻嗅,不可耳听,不可触摸,不可搬运,不可拍照,不可笔写,不可臆测,不可量化,不可比拟,不可外求,不可描述。它放之弥满六合,卷之退藏于密。它是天地之源头,万物之根本。它虽无象,可万象赖之以化,它虽无法,但万法依之而生。它生生化化,化化生生,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它不来不去,不断不常。不同不异,不垢不净。它超时空,超哲学,超国界,超民族,更超宗教。它超越一切的相对,又不离绝对。它造化大千,生生不息,它创生万物,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是科学之顶峰,道是微观物质,就是我们到处寻觅的暗物质!
西方哲学,即胡适留学美国学习并引进中国之哲学,是不蕴涵道的概念的哲学。有道、无道就是中国特色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
一百多年来,在我国践行的就是西方哲学,是无道的哲学,而非我国老子哲学。
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哲学,首先要学习并懂得老子《道德经》的道。不懂道,就不可能懂得和理解中国特色哲学。
二,道在哪里?道在先天!在人们出生以前,称为“先天”,而在出生以后,则称为“后天”。道本是虚无的清空一气,或称真一之气,此乃大道之根。它处于先天,我们身处后天,是看不到它的。《道德经》第十四章的标题《无象之象》,第一个“象”,是形容词的形象,后一个“象”是喻大道。就是说,大道是无形象的。经文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在这里,《道德经》是说,我们人在后天,眼看不见它,耳听不到它,手搏不得它;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随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尾。《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往而无害》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用之不可既。”究竟道是什么样子?道的形象、大小、它的味如何?我们仅读《道德经》,即使读通,读懂,倒背如流,也难于认识它,难于体悟它的。道在宇宙中的存在是真实不虚的,但又是一般的人所不可见的。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表明了道的特殊性。因此将道称为中国特色哲学,其特色就在于,一般人不能见道。三,如何识道——从后天返回先天一般人不能识道。只有体道、悟道之人,所谓“古之善为士者”,才能见,能听,能触摸,才能体道识道。怎能体道识道?通过修道和得道!道为修道者体悟,就知它不仅虚悬于天壤(宇宙),而是实实在在地存乎于我们四周和体内。修道,在养生上,亦称练丹。丹道,丹即是道,道即是丹。如果说,中华传统文化要用一根线贯穿起来,非丹道莫属。以丹道为核心的道学,是可以与西方科技文明相媲美的另一个人类智慧高峰。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作为一个中国人,一辈子没有接触丹道之学,不懂丹道,是终生的遗憾。道之宏大弥小,真不可及。宇宙何极,道能包之,抑何大乎!金玉至坚,道能贯之,不亦刚乎!天地无此气,则块然而无用;人物无此气,亦冥顽而不灵。有之则生,无之则没。大而三千世界,小而尘埃毫发,无不包含道中。万物至于极柔则无用;惟道之至柔,能撑持天下之至坚。物至于无有又何用?惟道之无有,乃能主宰天下之万有。故西方称道为“万有能”。天地无为而自化,圣人无为而自治,究无一民一物不被其泽,这都是由于此虚无一气之浩大弥纶而磅礴万千。其在人身,浩气流行,不必搬运,自然灌溉周身,充周毛发,其获益非浅矣。道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即宏大又弥小,至坚又至柔,它包括在万物之间。这样的物质是什么?就是暗物质!我们要识道,只有从后天返回先天。怎么返回先天?唯一的方法是修道。首先要识得从后天返回到先天的结合点,即入手门径,通过真意从后天看到先天的道。《道德经》第一章《众妙之门》就是教我们识得此入手门径,并通过它从后天返回先天,修道,得道和识道。四,《道德经》第一章《众妙之门》的解释
道从何而来。从何而见?道从“性命双修”而来,从“性命双修”而见?“性命双修”就是《道德经》第一章说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或徼)”。《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即是说,道是由一阴一阳两件事物组成的。我们修道,就要修出这两件事物,其一属阴,就是元神,另一属阳,即元气。再将此一阴一阳两件事物(元神和元气)相结合,就成道了。从道家内丹功来说,修元神,即修性;修元气,即修命。元神与元气相合,即性与命相合即是道。第一步修性,“常无欲以观其妙”。“无欲”,就是无为,大道崇善无为,只有无为,才能见道。“无为”,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无所作为”讲,这里的“无为”是指除了观窍的真意以外,没有一点杂妄之念于心。何谓真意?就是“万念悉捐,一灵独炯”。在完全排除内心的各种杂妄之念后,只剩那观窍的一点真意,或称“一灵”,或称“正念”,以此一灵,在无思无欲状态下观照或意守那个窍位,当入静入定时,就会观看到元神的各种内景、性光等奇妙的现象。这些现象很奇妙,这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些奇妙的现象就是元神呈现的像。在丹道中元神属阴。这里特别指出,如果修者有贪财敛财的杂念,就不可能获得真意,也就不可能入道得道。注意这两句话:“除了观窍的真意以外,没有一点杂妄之念于心”和“在完全排除内心的各种杂妄之念后,只剩那观窍的一点真意。”为了获得观窍的真意,要完全排除各种杂妄之念。就是要排除吕洞宾所说的“酒色财气四堵墙”,这就是彰显了德的发生。因此就有“道生之,德蓄之”。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中就显“以此修道,则德日进,而道日长”。这就是道与德的关系。第二步修命,“有欲以观其窍(或徼)”,“有欲”,指有知觉而无杂妄之心。在第一步修性观看到元神奇妙的现象后,再接着第二步以真意引导元神从上丹田缓缓下降到下丹田而获得元气。阴极阳生,元气发生于海底穴,它立即上升至下丹田部位的“虚无窟子”。这里虚无窟子称徼。我们修道兴工,只有从“无欲有欲、观妙观窍”下手,才是正途。这里,无与有,妙与窍,无非阴静阳动,一气判为二气,二气仍归一气而矣。以其静久而动,无中生有,名为一阳生,活子时。以其动极复静,有又还无,名曰归根复命。两者虽异名,而实同出一源——太上为之一玄。玄者,深远之谓也。修者欲得玄道,必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然无事,是为无欲观妙。此一玄也。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又不生一知之见;虽有动,却不存一动之想。有一心,无二念,是为有欲观窍。此又一玄也。至于玄之又玄,实为归根之所,非众妙之门而何?所惜者,人人有此妙窍,不知直养,是以旋开旋闭,不至耗尽而不已。至人于玄关窍开时,似无似有地存照于此,不使须臾或离,所以直造无上根源,而成大觉金仙。下手功夫,在玄关一窍。太上首章即将无名有名、观妙观窍指出,足见修道之要,除此一个玄关窍,余无可进步也。上丹田称为玄门,下丹田虚无窟子称为牝门。上玄下牝就组成“玄牝之门”。它是生命之根。不懂道者,将“牝门”解释为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口,或解释道为女性崇拜,皆大误矣!老子在这里对“无欲观其妙”的“其”和“有欲观其窍(或徼)”的“其”仍然隐秘不语而未公开。这里的“其”就是上丹田玄关窍和下丹田“虚无窟子”,即牝门。元神属阴,元气属阳,元神与元气相合即成元精,元精即是道。此一阴一阳合而成道。这就是修道得道的历来不传之秘。亦即是无与有相合而成道。五,“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
此无欲观妙,有欲观窍(徼),两者互为其根,所见到的都为奇妙的现象。故同出而异名。所以谓玄之又玄。这是从后天观看到先天的景象,它是玄之又玄的。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顾名思义,众妙之门,所有关于道的奇妙现象和属性表征都要经过的门。这个门,很奇妙,就是从后天返还于先天之门,就是修道得道之门。这是《道德经》最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里,老子为读者点明了此窍门。并指出了“道”的属性。《道德经》的“道”是非常道,它与一般的道是不相同的。一般的道,有道路路径之道,讲话说话之道,即以前说话的“曰”可解释“道”,为人品道德行为之道,如社会行为准则之道德,等等。而这个非常道的“道”就是《道德经》的灵魂之“道”。道,就是自然的规律。它是“清空一气”,或“太虚真气”,或“一阴一阳之谓道”,它蕴涵于天地人物之间,它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人们修道,最关键的是知晓并得到那入手一窍玄关。玄关窍是人与道,或人的先天与后天的联系之“门”。一般在拜师时,由师父给你指窍,或称点窍。本章就是老子为读者点窍。“众妙之门”就是玄关窍!这是养生修道的入手门径。离开此窍,就不可能修道、得道了。可是,在熊逸(-)先生的作品《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一书中,熊逸先生引李零(—)先生讲:“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亲,天地万物是她的孩子。道母有个黑咕隆咚,深不见底的生殖器。《老子》叫‘玄牝’……《老子》的‘玄牝’是宇宙生殖器。‘玄牝之门’是它的阴道口。”(P.)从这段文字可知,熊逸先生和李零先生两人根本就不懂道。将先天与后天的入口玄关窍解释为道母的“阴道口”。难道说,我们要修道得道,只有爬在道母的阴道口去窥视吗?窥视什么?难道说要从道的阴道口去窥视道吗?以此观之,不懂道,不悟道的思想家、哲学家们对道的认识真是不求甚解,以致谬误千里。七,失玄关窍必然导致失道
几千年来,道祖们撰写了大量的丹经文献,收入《道藏》。由于《道藏》丹经文献中含有大量的隐语、比喻、比象、暗示、暗语等,一般未得师传的人是很难看懂的。这些丹道经籍,愈古愈玄。上古丹经,如《道德经》,其秘诀十隐八九;中古丹经,十隐其半;迄乎近代,通过黄元吉的《道德经注释》,仍十隐二三,难为世人阅读。丹道的入手门径玄关窍,本为绝秘天机,几千年来的师徒传承有着严格的清规戒律和仪式,徒弟获准得师传时,也只是“口口相传”或“不传文,只传口”。所谓“真传一句话”就在此。上世纪五十年代,因谈道色变之后,整个内丹功学术随传师悉化乌有而失传。家父梅自强(——)在解放前只学修到七层,尚未获得传师资格,因祸得福而幸存下来。五十年代的全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陈撄宁私淑黄元吉,学习研究黄元吉三论(《道德经注释》、《道门语要》和《乐育堂语录》)多年,写作了《黄元吉论玄关窍》一书,但玄关窍在身体何处仍不得而知。从《道德经》全书可以看到,老子讲了玄关在修道中的重要性。可是就没有指明玄关窍的具体位置。黄元吉的注释也没有指明。因此,虽然陈撄宁追求玄关窍几十年,仍不得而知。年陈撄宁以其77岁高龄,屈尊下问,写信给年仅43岁的梅自强,询问玄关窍的位置。同一时期,在北戴河中央气功疗养院的刘贵珍也写信给梅自强,同样询问玄关窍的位置。梅不保守,他立即写信回复两位,但由于梅刚被错划为右派,信不允许寄出,而致陈刘两人,都未能得到答复。这导致陈为求索玄关窍一生未竟,而遗憾终生。陈为推广、发展内丹功,将内丹功异名为“仙学”。陈以为这有利于在道教以外的民间广为推广发展。陈的想法很好,可是事与愿违,他的一改仙学,其结果不仅在民间更少发展,反而在道教内也少有道人道士修炼内丹功了。再加上陈也不知玄关窍在何处,导致内丹功在道教内部也逐渐失传,而最终失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梅自强获平反。梅不计前嫌,才以己之力,全力抢救濒于绝学内丹功。梅打破历来内丹功不准私传之清规戒律,在全国大办传功学习班,普及讲课,并撰写了《颠倒之术》一书,内含《养生内丹功九层十法真传》一文,才让濒于绝学三十多年的道家内丹功逐渐普及开来,广为人知。当时在北京很多知名人士拜梅自强为师。其中有海军二炮学院副政委堵仲伟(—)拜师梅后,堵又向原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介绍梅。原来堵与吕都是陈撄宁的弟子。他们修道多年却不知玄关窍的位置。堵告诉吕,说玄关窍没有失传,梅师知道玄关窍的位置。梅与吕相见后,都异常兴奋,吕当即表示要拜梅为师。梅表示,你德高望重,拜师不可,大家彼此以朋友道友相处。直到两位高人相继离世。现今,内丹功的传播仍困难重重。在社会上,反而以赚钱为目的的歪门邪道和旁门左道却大为流行。
相关链接解读《道德经》第二章:功成弗居解读
《道德经》第三章:不见可欲解读
《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