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有些文字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来造字的意义而偏向了它的引申义,并且逐步固定下来,反而只记得它的引申义而忽略了它最初的本义,如“矜”字。
矜的古文字为:
,构造会意兼形声字。古文从子,从令,会垂怜之意。篆书为
,篆文讹为从矛,今声,用以表示矛柄。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与矜。如今规范化用矜。
《说文?矛部》:“矜,矛柄也。从矛,今声。”解释为戈矛的把。唐慧苑《华严经音义》:“‘特垂矜念’,《毛诗传》:矜,怜也。按:《玉篇》《字统》皆从矛、令,无从矛、今者。”可见本义当为怜念,怜悯,同情。
这是“矜”的本义,怜,同情。如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组词为矜恤、矜悯、矜怜、矜惜。后来逐渐引申,有如下意义:1、指惋惜,谨慎,庄重。如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如矜持2、指敬重,崇尚。如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3、进而引申指自尊,自大,自夸。如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如骄矜,矜夸。
因为有这么多的引申义,所以我们在学习《老子》时,对“不自矜故长”这句话就产生了疑惑。原文是这样: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样的解释:如自命不凡的人得不到长进;如不自夸,所以才能长久;如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如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如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如不自以为大,就能成为领导首长等等。综合本章内容,这里的“矜”就是自夸、自大的意思。
“矜”字在《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自矜者不长”和第三十章“果而勿矜”出现,都是夸耀的意思,可见“矜”字在很早就脱离了它的本义引申应用了。但“矜”的本义在古文中还是很频繁出现,如《论语·子张篇第十九·三》: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意思是,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交友之道。子张说:“子夏说了些什么?”这位学生回答:“子夏说:‘值得交往的,才与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才德卓越的人,也接纳一般大众;称赞行善的人,也同情未能行善的人。我若是才德卓越,对什么人不能接纳?我若是才德不卓越,别人将会拒绝我,我又凭什么去拒绝别人?”这里的“矜”就是同情、怜悯的意思。
还有《论语·子张篇第十九·一九》: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意思是,孟氏任命阳肤为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求教诲。曾子说:“现在政治领袖的言行失去规范,百姓离心离德已经很久了。你如果查出罪犯的实情,要有难过及怜悯之心,不可沾沾自喜。”这里的“矜”也是同情、怜悯的意思。
在《论语》的其它章节,“矜”也有出现,意义也出现了不同。如《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二一》: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自重而不与人争斗,合群而不拉帮结派。”这里的“矜”是庄重的意思。
还有在《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一六》: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意思是,孔子说:“古代百姓有三点为人诟病的,现在的百姓连这些都比不上了。古代狂妄的人不拘小节,现在狂妄的人放纵言行;古代矜持的人不屑造作,现在矜持的人愤世嫉俗;古代愚昧的人还算直率,现在愚昧的人却只知耍弄心机罢了。”这里的“矜”是矜持、谨慎的意思。
中国文字源远流长,凝聚了华夏古人无穷的智慧,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它们的博大精深,但又发现了它们朴素、简洁和其中蕴含的乐趣。
背后国文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9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