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7日,《在慈善中积累道德》(《之江新语》第页)原典:古人有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孟子有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尊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并将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奉为美德。季羡林老先生说过,“慈善是道德的积累”。树立慈善意识、参与慈善活动、发展慈善事业,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不管在什么条件下,不管做了多少,只要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就开始了道德积累。这种道德积累,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及公众形象,而且也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福利与和谐,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得到更好的弘扬,切实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出处:“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原典: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释义:“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老子最赞美水,他认为水的德性最接近于道。“水善利万物”,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同时,“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老子试图借水的品格来给人的行为树立一个榜样:水自身柔弱至极,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论长短。一个人要效法“水”的无私善行,就必须做到像水一样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接着,老子列出了水的“七善”:一个人的行为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即“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样深沉渊默,即“心善渊”;待人像水一样仁爱友善,即“与善仁”;说话像像潮水一样准时有信,即“言善信”;从政要像水一样持正平衡,即“正善治”;做事要像水一样发挥最大效能,即“事善能”;行动要像水一样把握时机,即“动善时”。“上善若水”体现的老子的人生态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虽然老子的这套人生哲学,极少有人能够做到极致完美,但我们至少可以心向往之,并努力为之,能够修炼成“七善”中一项美德,也可以堪称典范了。出自:“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大象》原典: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释义:“厚德载物”,形容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够容养万物;也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易经》坤卦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是指人的胸怀宽广,气度宏大,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在具体道德实践上,就是恕人之过和宽厚待人。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但我们并不能放弃道德领域中的宽容、宽厚。宽以待人、厚德载物的美德,对于增进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赋予它以新的内容,使之在以后的岁月中发扬光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9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