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国学经典平说道德经第二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8/13
白癜风没有医治 http://pf.39.net/bdfyy/bdfal/140302/4346657.html

平说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是连词,那么、就的意思。这句话字面好理解,但意思不免令人匪夷所思。难道,天下人都认识到美之所以是美,就不美了?天下人都认识到善是好事,就不好了?

美和不美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是怎么判断美与不美的呢?尽管每个人的判断结果不同,但方法基本一样。比如:你住城东、我住城西,你往西、我往东,咱俩都进了城,还坐在了一起喝茶。为什么方向不同,殊途同归呢,因为我们说的是同一座城,在同一个“频道”对话。否则,东施效颦式的追求美,适得其反。

其实,这句仍是在强调“有”与“无”的关系,首先是两者客观存在的,分不开,二是两者对立,但不能一个完全替代另一个,不相融,走极端不行。即使美和善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好事,大家只弘扬美和善而忽视并不打击丑和恶也达不到想要的“美”和“善”。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生:联系的意思,成:形成、成立的意思,形:比较的意思,倾:对应的意思,和:组合的意思;随:从、跟着的意思。

音、声是不是一回事?《毛诗序》说“声成文谓之音”;《乐记》注:“杂比曰音,单出曰声。”“对文则别,散则可以通。”音是一首乐谱,声是单个音符。

这一句指出了事物的多变和多面性,因此要多角度、全方位、全天候看问题。有无是客观事实层面的,难易是主观认识层面的,长短是实体形式层面的,高下是空间位置层面的,音声是个体与组合或局部与整体层面的,前后是时间递进和程序排列层面的。多角度系统地反映事物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知事物。比如,你说一件衣服,就不如说“一件带帽子长款白色的薄羊绒大衣”让人听得明白。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作:起、生的意思;辞:做主的意思;有:占有的意思;恃:等待回报的意思,河上公注“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夫唯:正因为的意思。

这句提到无为,无为是《道德经》中一个特有的概念。无为是不是“啥也不干”呢?

当然不是,“无为”是相对“为”来说的,没有“为”也就无从提“无为”。“无为”就是后面的“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相对于别人不强行、相对于收获不霸占、相对于个人付出不图回报等等,但凡名利不图、不争。正如明方孝孺语“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己。”“为”与“无为”是对符合共同原则行为的指称,对于不同具体的行为有不同的内涵。

不言之教,正如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所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对于圣人而言应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化百姓。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为不在乎功绩,不居功自傲,才能赢得大家的认可,建立起不朽功勋。可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意会之词

美和善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好事,但大家只弘扬美和善而不正视、打击丑和恶也达不到想要的“美”和“善”。美与不美、善与不善彼此对立、彼此依存,正如有无的联系、难易的相对,长短的比较,高下的对应,音声的组合,前后的秩序,这种关系广泛存在。

所以,圣人做事不求回报、不图名利,能够以身作则而教化人。自己对拥有的万物不强行主宰,对收获的财富不独自占有,对付出不求回报,带领大家达到了目的、取得了功绩不图名利。正因为不图名利,所以大家才会更感激他,会记住他,他的功绩永远不会泯灭!

作者:郝亚平

一个喜欢阅读、思考,

徜徉在宁静岁月里心无旁鹜的人。

一个偏好文字、笔墨,

相约在茶余饭后时独自散步的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侵权必究。

编辑:黑骑士诵读:伊秋

更多精彩美文,期待与您共享

点击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