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简单理解:有一种东西,浑然天成,在有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寂静无声、广阔无形,它独立长存、永不衰竭,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只好叫它为“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大”。
它广大无边并运行不息,运行不息时扩展遥远,扩展遥远而循环回归。
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句话写出了宇宙与万物诞生的本源。
一种东西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了,万物又从中产生。
现在科学认为,宇宙总能量中,暗能量占68.3%,暗物质是26.8%,正常物质只占整个宇宙的4.9%,暗物质维持了星系平衡。
如果按道德经的“道”表达的意思,宇宙的基础为“能”,是本源,占百分之百,然后在“道”这个自然法则的作用下,“能”转化了31.7%,其中26.8%是暗物质,4.9%是正常物质,这不到5%的正常物质又互相结合,形成了实际可观察的缤纷的万物。
现在的科学结论,尤其是实验结果,物质的本质也越来越明确地指向“能”。
构成物质的基础——夸克(物理学上认为构成原子核中的质子、中子的基本粒子,不能再分),是没有明确结构的,也不能单独存在。年,物理学家们通过将粒子击碎,创造出了夸克原始汤珠,是宇宙中最小的流体液滴,并很快湮灭。
物质有巨大能量,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及核反应实践,质量会转化为能量释放出来,释放的能量相当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真空是能量海。“狄拉克”之海理论认为真空中填满了负能量级的粒子,构成了真空中虚粒子的海洋。
二、“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是暗能量与暗物质的存在方式。
基础为能、旋转为本、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这是“旋理论”的精髓。
粒子自旋,是其内禀属性,这是科学证明的,自旋和运动是永恒的法则。
在宇宙中心黑洞或白洞的强烈旋转下,临界面上的“能”,被卷曲成“旋子”。
“旋子”是能量态,强旋并有向外膨胀扩张的力,在宇宙中心的引力和“旋子”之间的张力以及“旋子”与“旋子”之间压力的相互作用下,达到平衡。
一个个旋转方向一致的“旋子”小球平面上一个个排列,前后互相连接,这样的组合,使“旋子”成为了一个整体,成为暗物质。暗物质形成的时空结构不断扩展,约束了整个宇宙。
它的特征是:“寂”很清很静,“寥”广大、广阔。“独立而不改”悄然自立,不因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地运行,永不衰竭。
三、“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是用“道”来表明宇宙与万物的状态及运行
“强”有笼统的、大概的意思。道的本义为“道路”,指规则。老子以“道”字为名,为人们指明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包括人们应当遵循的宇宙和人生法则。
宇宙无边无际,广阔无垠。
道法自然,因其产生于自然,必然要顺其自然。宇宙和万物的运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则是固定不可更改的,不能逆规则行事,同时也告诉我们,自然规律不是创造的,是需要在自然中探索寻找。
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识道,道是一个整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法则。
四、“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是宇宙与万物的成长、归宿与循环。
逝是永远向内外四面八方延伸发展,说明宇宙是无限地扩张着,越来越远,循环往复,变化发展。
“旋子”再组合,产生质子,伴生“电子”,生成氢和氦等基础物质。
氢团聚集,形成恒星,在恒星的熔炉中,氢等基础物质通过核聚变,再聚合或爆炸,生成各种元素。
“旋子”及其生成的暗物质和物质,被推送着,膨胀着,越走越远。
我们存在的世界将永远不停地远离中心,向边缘扩散,虽然时间很久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在遥远的未来,所有的物质都会衰减成能量,没有了物质的存在,“能”又从遥远的时空结构外,回转,重新开始下一轮循环。
宇宙的本质是浑然天成的“能”,“能”的循环,也就是时空结构的循环是永不停歇的,但不包括原来的物质。
这也符合了哲学家笃信的永恒和不朽,宇宙中单一物质是基础,永恒不朽,不会消亡。物质是单一基础再复合成的,是有终点的,是可消亡的。
“能”是永恒存在的。但我们的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这个物质将永远消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