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接下来这几篇,译者打算再解释《道德经》中另外几个非常关键的字,知(智),言,中,一,争。
这几个字,加上前面的几个字:道,自然,为。是译者读经时感觉到,都是很难理解的,都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不能轻易解释的。
所以对这几个字死磕了很长时间,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再读起《道德经》来,感觉越来越顺了。或许真如老子所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好,下面我们讨论“知(智)”的含义。
关于“智”的解释:
“知”是“智”的本字;
知,甲骨文(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口,谈论)+(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
“知”的本义是: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
在远古时代,弯gong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
引申,动词: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认知、辨别等;
名词:见解、见识、聪明等;
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金文(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加“曰(就是说、传授的意思)另造“智”代替。
可以看到近代新出土的《道德经》版本,汉墓帛书上面全是“知”字,而楚墓竹简上面全是“智”字。
原因大概就是我们说的,古时候信息不通畅,加上诸侯国各自为政等,导致字形的变化,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
通行本(王弼本)《道德经》对“知”和“智”做了区分,应该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的区分,对有些地方译者本人有不同的看法。
从“知”到“智”的变化,译者认为,它还有深层的意义,这个变化应该显示了这时的社会已经变得更为复杂;人们的知识层面、智力范围,已经由简单的谈论和传授基本生活常识和重要经验(知),升级为复杂的,谈论和传授大规模行军作战、竞争比拼的知识(智)。
“智”引申,名词:经验,战术,谋略,战略,策略,思想。
形容词:有策略的,有思想的,聪明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
古人称精通行军作战为“智”;
称清心净虑、洞察真.相为“慧”;
称醒来感知清晰为“觉”;
称明心见性、发现自我为“悟”;
称简单无我、自然率性为“禅”。
根据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老子在文中的“反智”言论了;
比如这几段比较典型的经.文:
1、恒使民无智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2、绝智弃聖,民利百倍
3、夫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也;以不智治国,国之德也。
--------------------
另外:孔子也曾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第八章·泰伯篇》
于年10月出土“郭店楚墓竹简”这句话的记载版本为:“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
~可叹,或许就因为文字的误传、误解...,导致我们的古圣先贤被扣了两千多年“愚民”的帽子!
这类经.文里的“反智”言论不是;
而是。这一类的知识被《孙子兵法》一语定性!——兵者,诡道也!
就是说,这些行军作战、竞争比拼的知识,都是诡诈之术!
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当今的教育体系是不是在呢?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在鼓励竞争?我们在学校所学是不是主要为了将来参与社会竞争打基础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因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与国的竞争、比拼愈加激烈、残酷;真q实弹、冷战、 、媒体战、货币战等等层出不穷。
人们抱怨商场如战场,职场压力大,人与人的关系日益紧张。
更有偷盗、抢劫、诈.骗、巧.取豪.夺,威.逼利.诱、敲诈勒索、欺世盗名等等诡诈之术横行于世,难于治理;这些问题是不是因为几乎整个世界都在“以智治国?”
另外,隐约也能感觉到老子对“智慧”也是反对的,因为首先要有“智”,然后还要能够做到清心净虑、洞察真.相的人,才能称的上有智慧;而大众普遍被世俗牵绊、被视听搅扰,心浮气躁,坐立难安;做到清心净虑、洞察真.相是非常困难的,而做到“知行合一”则更为困难;不如放弃各种智能活动,回归纯朴、自然的和谐状态,我们拥有生活所需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就够了!这便是智慧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