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读道德经你才明白,原来老子早就看透了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3/13
北京皮炎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今天读了老子〈道德经〉第三章,觉得老子很了不起,几千年前,就看透了人性,才写下如此好文,至今仍不脱离现实,分享给大家。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如果社会上没有恭维有才华的人,就不会导致老百姓相争,如果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认为他是珍贵的话,那么就不会偷窃之人,不显耀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就是: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社会就不会不太平了。这里的“无为”是有特定的含义,不是无所作为。“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你的行为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天下就没有你管治不了的事情。

讲个刘邦入咸阳城的故事与现今的社会对比:

单独看老子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段话仿佛老子的意图就是使人民愚昧无知的愚民统治,很容易被人误解。要是整篇联系起来看呢?情况截然相反,这是一段典型的“无为而制”的经典论述。

汉高祖刘邦进入秦国都城咸阳以后,废除了秦国的残酷法律,仅约法三章作为临时法律。封府库秋毫无犯的退军霸上,老百姓尊之为圣人。

公元前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其实他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拿,萧何拿走了秦国的法典,他要认真研究秦国的法律,以便决定今后的治国方略。

秦国的法律:完善到每亩田地要施多少肥、下多少种子;严酷到饲养耕牛的人,耕牛腰围减少一寸打多少皮鞭,都有严格规定。人民有如惊弓之鸟,稍不留神就会遭到灭顶之灾。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就全部都是犯人,人民连生存都成问题了,爱国从何谈起?

萧何最终采用了老子的“无为而制”的治国方略,短短七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中国的经济相当于当时世界经济的总和。府库里的粮食多得来都发了霉,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京城里就连打更的老头每天都有二两小酒喝。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老子的这套“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非常深远、意义非常重大。

其实,对比现今社会,老子可以讲吃透了人性与社会发展规律,就像如今专家们说什么,不让养猪,不让砍树,不让烧柴做饭……,屁股决定脑袋事,矫正过枉,老百姓当然有意见!

读古人之言,如照镜观己,国家这些年提倡国学修养,真的很有道理,您说是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3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