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宏观地看,本章是老子从一个俗人到成道的完整过程,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从文字所载的道理来看,老子年轻时是一位饱学之士,精通周礼以及当时的各种文化。修道后他就对以前学来的忠孝、善恶的观点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忠孝观和善恶观与百姓的幸福生活、社会的长期稳定起的是反面作用。所以老子提出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也就是说,凡是与百姓的幸福生活、社会的长期稳定有害无益的,起相反效果的忠孝观、善恶观等等的主张都得抛弃,因为这种忠孝观和善恶观的后果太可怕了。
第二部分:“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这是老子修道后预见到当时社会的忠孝模式和善恶观会给国家的将来造成严重的弊端。然而俗人们却毫不知情,所以他们才“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的样子。
俗人们熙熙、察察等等各种行为,还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将来会有忧患。老子因为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所以高兴不起来。
第三部分:“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俗人们都在熙熙攘攘地争名夺利,唯独老子与众不同,因为他最看重的是对完成自己宏伟目标的必需之物:“食母”。“食”是精神食粮的“食”。“母”就是第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母”,也是第三十九章中的“昔之得一者”的“一”。
总结:
有不少解者认为,“绝学无忧”是杜绝文化知识就可以“无忧”。其实老子的意思是杜绝那些错误的能产生不良后果的知识才能没有后患,而且他已经指明了应该去掉的范围:就是“唯之与阿”和“善之与恶”。
“唯之与阿”是当时社会主张的忠孝以及人的高低贵贱的社会模式。“相去几何?”意思是,你知道这样的社会模式会给这个国家的将来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吗?因为天下只有老子一人知道这种社会模式的结果而且还无力改变,所以他高兴不起来。
“善之与恶”是被当时社会定义了而且所有人都认可的善恶观。“相去若何?”意思是,这种大家都公认的善恶观,你知道以后是什么结果吗?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也就是说,天下人都知道这么做是一种美德,后果却是恶的;都知道这么做是在行善积德,其结果是不善的。
老子在杜绝错误的忠孝观和不符合道的善恶观的同时,也推出了合于道的忠孝观和善恶观以及方法论:关于老子的忠孝观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老子的善恶观:第五十四章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还有《西升经》中的善恶章第三十七。
如果有人需要帮助就得用第二十七章中的“贵其师”和“爱其资”的原理。总之,人与人之间尽量避免意识场形态的冲突或重叠。通俗的讲,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意识场是有缺口的,为接纳状态,人在不需要帮助的时候意识场是闭锁的,为不接纳状态。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你懂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