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一章很难理解。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好像是老子瞧不起老百姓,把老百姓比作刍狗。事实其实并非如此,老子曾说过: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可知,老子心中是有老百姓的。
但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吾爱吾师,然吾更爱真理。老子就是这样,与百姓相比,在老子看来道更伟大,故老子以道为师。孔子曰:仁者,人也。但老子却将人置于道和天地之下。故曰: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故老子不仁的背后是尊道贵德。
易经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无仁爱之心,却有生育万物之大德。可知,老子的格局和视野之大,并非我们想的那样,视百姓为草芥。
天地之间,就像风箱一样,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可能年纪稍微小一点的人没见过风箱,我在我姥姥家见过,农村以前这种风箱很普遍,里面中空,在一拉一推之间形成很大的风力,越鼓动风越多,火也就越旺。
在这种一拉一推之间,阴阳之道尽显无疑。但是就像老子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因为鼓动的风越多,柴禾就越快燃尽,在老子看来,这是在损本益末,故不选择。
因此,老子告诫我们,不要多说,以免掏空内心,满足私欲。后面讲的知者不言,也是如此。在老子看来,多言就是在掏空内心,故教导我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