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言》,由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构成,其中《道经》37章,《德经》44章,一共81章。
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其中儒、道两家的思想根源均来至《易经》。释家即佛家来至古印度,因其思想中有很多与儒、道两家相通而被中国人逐渐引进吸收。后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完成了佛学的中国化,标志着佛学在中国落地生根,变成彻底的中国本土文化。明朝王阳明心学完成了儒、释、道三家合流。因为在释读《道德经》过程中,不免要参照引用儒、释两家的经典章句,在此做一简要交代。话不多说,开读!
道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ǎ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义:“道”是可以用言语表述的,但用言语表述出来的道不能完全代表道的本质;取名为“道”是可以的,但这个名字也不能代表道的全部。无名的“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有名的“道”,产生了世间万物。所以,从无出发可以观察“道”的奥妙,从有出发只能观察事物的边界(分别)。有和无都出至于同一个地方,只是名称不同,可以将它们都称谓之深奥的“道”。“道”真是深奥而又深奥啊,它是开启认识世界奥妙的大门。
赏析:我第一次读这段文字时,真是不知所云。哪怕是看了白话翻译,也还是云里雾里,真是玄之又玄,让人摸不着头脑。俗话说“读书千遍,其意自现”,后来读的遍数多了,便慢慢有了些自己的领悟。
老子是哲学家,当然开篇必谈哲学问题。“道”这个哲学名词应是老子的首创,其版权应该归老子所有。孔子在《易经·系传》中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其中的“道”和老子开篇的“道”便是同一个道了,都是指哲学三问中关于宇宙本源的问题和宇宙运行的普遍规律的问题,这便是“常道”。同时,老子还提出了一个可道可名的“道”,这个可道可名的“道”就是我们以人类的视角去观察那个宇宙本源的“道”得到的结果。
我们用全维观法来体会这段文字。宇宙本源之“常道”即我们所说的宇宙万物在最高维度里,受统一规律的支配。这个统一的规律在宇宙混沌未开之前就存在,它创造了万物并支配着万物的运行,但我们却没办法用任何方式去表述它,甚至都没办法给它一个名字。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名字,它就被我们降维到了可道可名的“道”。可道可名的“道”出自于“常道”,它只能描述具体事物的特性规律。老子提出的有和无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在高维度,事物个体没有差异性,此即无;从高维到低维时,个体显现出不同的差异性,此即有。无中生有即从高维到低维的过程。而从低维到高维,事物个体的差异性被整体性所替代,此即从有到无。
前一段时间,我研究易经,跑到街上找算命先生想学习算卦。老先生左手捧着一本《周易》,右手掐指一算,告诉我你命里无富贵。我问老先生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老先生摸摸山羊胡子,摇晃着脑袋说“天机不可泄露也!”虽然花了我几十人民币一无所获,但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领悟到“天机不可泄露”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天机”不正是老子所说的那个至高无上的“道”吗?道无法言说,天机当然也就无可泄露了。只是那位算命先生到底是天机不可泄露还是无天机可泄露,我们也不去追究他了。
佛在《金刚经》中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一段的经文也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异曲同工之妙。佛陀所说之法与佛陀亲证的解脱圆觉之妙法也不正是可名可道之道与常道之间的关系吗?所谓一法通,万法通者,大概是因为这些法都上升到宇宙人生的最高维度,万法实为一法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