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五蕴皆空
《道德经》中的三个字,是老子所揭示的道家智慧的缩影,它们分别是“无为而治”。这三个字不仅是深刻的道家教义,也是人类智慧的箴言。在生活中常常忙碌于琐事,尝试从“无为而治”这三个字中去领悟,开始放松身心,追求内心的平静。
“无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以“不为”来代替“为”,即不强行干涉自然的发展,不插手过多地干扰事物的本性,让事情按照自然规律自行发展。所以,“无为而治”,就是不要盲目地、过度地干预,做到以随顺自然的发展为准则去行事。这样做,不仅能令我们更好地接纳自然,更能使生活更加有节奏、更有质量,因此这样的智慧箴言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座右铭。
静字之力,一路走来
“静”,是道家的核心。从道家哲学到宗教,无不表达出一种“静”的概念。读《道德经》的智者不禁感叹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人们懂得平静、宁静,消解内心的纷乱,便能找到人生的方向,走好属于自己的路。
静心以待,万事皆成。只要你静下心来,定下心境,便会发现心灵的宁静是多么可贵,多么安逸,多么让人舒适。无论生活中碰到什么难题,只要心无旁骛,平静如水,“风恶乘之,水恶覆舟”,那切都不会成为什么大问题。
在平静的内心中,你还会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应该采取的行动,同时也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展现出更好的自我。精神层面的平静,可以治愈疲惫和伤痕,让身心得到真正的舒松和放松。
“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有”与“无”的比较和辩证关系,引发了很多中外学者对此的研究和探索。在这本充满古代智慧的书中,老子用了“有”和“无”这两个词,做了极大的运用和阐述。
“有”和“无”即外在与内在的两种状态。对于每个人而言,“有”是实实在在的困扰和负担,而“无”则是创造无限可能、追求内心平静的必要条件。所以,“有无相生”的道理,表明了一种无相的存在,启迪人们去探索生命的内涵,将“无”汇集成为“有”,将“有”变得更加丰满,将生命变得更美好。
而在仍旧让人不敢深思的现今时代,“有”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但同时也必须要保持住一份“无”的状态,才能留有回旋的余地,“无”可以滋养生命之花,而“有”则是赋予这花丰厚的馈赠。
不迎则罢,不舞则静
法布尔曾说:“世界上有人在劳动,有人在安心死亡。寂静是在舞动着的人们之中的。”静水总是深,而深水静则更令人畏惧。而对于那些总想追逐、追求、升华的人,一种取舍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们总倾向于寻求活动、追求变化、不断追求,好像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但实际上,“不迎则罢,不舞则静”才是更好的选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人生中,有时候多一份静也许更好些。
化险为夷一定要有一双富于识别危险与甘美的眼睛,才能避免贪婪、犯罪、谎言等由于追求与胡乱舞动而导致的深陷。退一步,想一想,何必要取冒险去摆放和无谓地折腾呢?
顺乎自然,受惠于自然
世界上存在许多可供人们效仿的例子。如同自然界中运行着的规律和节律,人们也需要以自然为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自有其一个道理。守持住一个“静”字,犹如太阳的光芒,有时照妖镜一样,揭示了不是很美好的人性一面,却仍然闪耀着。
老子曾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有的事物都包含“有”和“无”,都是依靠这种反复不定的状态不断地进化、生长。以“无为”的态度去迎接生活,以“有无相生”的哲学状态来解决人生中的问题,是由我们自己实现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好好地探索、研究、借鉴,这才能够在人生中实现更好地发展与生长。
《道德经》中还有更多的处世哲理,可惜世人读《道德经》者多,懂《道德经》者少,以《道德经》处世立身者更少。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最后的收笔之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顿时才恍然大悟!巧言令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道德经》的利害之处,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领导力,任何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都应该读一读道德经。
而且读会道德经能让你更好的掌控人生道路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字字珠玑。
很多人在读《道德经》时总是觉得晦涩难懂,不知道从哪下手,就算空口读了一遍却不知道什么意思。因此,推荐大家一套白话文版本的《道德经》。
以经解经”不脱离原文的方式,把老子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智慧思想一点一滴原汁原味呈现出来,通俗易懂。
文白对照,全注全译,字迹清晰,版式精美,字句字号合适,阅读体验感好!装帧设计清新小资
读这本经典,可以领悟其中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学习为人处世的方略,更可以汲取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故将此经典推荐给大家。
仅需75元,就两包烟钱,学到人生处世大智慧。
WL精装册道德经+山海经+周易足本无删减彩色插图小店¥75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