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老子道德经是谓要妙核心是5善,弄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5/7/9
中科公益抗白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m/2024.html

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虽智大迷,是谓要妙。”《道德经》二十七章。这一章说的什么问题?老子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给出”是谓要妙“这四个字作为结束语。

文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的“是谓要妙”。老子在讲一个“善“字,即完美,那就是“妙”,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七章里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是老子智慧,也是对“五善”作的总结。

对于“妙”字,相信很多人都能作出回答。“妙”不就是好(极致)、不就是神奇和奇巧吗?如妙境、妙言,巧妙、奥妙、妙诀等形容词,这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妙。老子《道德经》二十七章的“是谓要妙”的前提是”五善“,老子说它“妙”。而且还加重了语气说它是”要妙“。这”五妙“究竟妙在哪里,老子为什么还要在“妙”字前面加上一个“要”?

我们先来分析老子《道德经》的“五善”。这“五善”分别指的是:一个善行的人是看不到痕迹的。一个善言的人不会有破绽.的、一个善数的人不用筹码的、一个善闭的人不用门闩的,一个善结的人别人是解不开的。老子并且接着又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说的圣人无弃人,圣人无弃物,其意思是圣人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圣人是智慧的,可圣人看上去是迷糊的、这就是“是谓要妙”。

“是谓要妙”不是普通的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妙,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妙“是根据“善

”具体反映,蕴含着高深智慧。按照老子思想,我们的理解是,完美,精深,智慧。我们把”要妙”作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如天空下着大雨,人们很沮丧的时候,天空突然雨过天晴,并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就如一个事物在发展变化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简单地说,就好像坏事变成好事,给人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这就是”妙“,这就是”要妙“。

上面啰嗦了这么多,谈了妙与要妙,我们现在回到主题。老子说的“是谓要妙”,是结合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等五个善。并告诉人们这是“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在这篇经典中对“是谓要妙”已经讲得很透彻了,我们学的目的是行,是运用,是发挥老子智慧的作用。

当你弄懂了老子”五善“,必定有”要妙“出现,你弄懂了老子的”五善“,相信你做事更稳妥,不会留下不利的迹象,你会把擅长行迹掩盖起来,你说话也不会被人揪住把柄,你会善于用心做一切事情,你会避免起心不良的人的坑害。你会提高对事物的掌控能力,还有其它你自己才能体会到的变化。这就是你学习老子《道德经》”在谓要妙“的转变。

这个转变可以说非常艰巨,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这是因为人的个性特点、人的行为方式,当他已经形成之后,要改变它,要做到“妙”,或者是做到“要妙”,那是必须要不懈努力,下大力才能达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