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帛书甲乙勘校版道德经原文及浅解道经1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7/17
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恒道不可言,恒名不可叙。道与名,阴阳也,道衍名,名复生道,生生不息,变幻无穷,向外则其大不可知,其远不可尽;向内则其微不可窥,其深不可测。以至无法用言语表达。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相生相克即为恒。

道为名之象(气),名为道之形(器),无名即是道,有名为道演变而成的另一种形态。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静守本源,远形近象,可观事物的广度(向内);常有欲,追逐未来,远象近形,可查事物的深度(向外)。类似致广大,尽精微。

天下之物由阴阳相合而生,阴阳由一而生,一由道而生,而一阴一阳谓之道,如此循环往复,玄之又玄,这是打开所有玄机的奥秘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生者天地之大德,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一个“皆”字足以说明其断生之德,故恶已、不善已。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即是阴阳。这句进一步说明阴阳相随,阴阳不离,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这便是万物之常态,也是自然之道,是恒久之道。

所以老子基于这样的自然规律,提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本就各归其道,何需刻意为之咧。所以万物运作而不加干涉,施了恩泽而不以为恩,成就了功劳而不占据功劳。只有不占有,才能不失去。

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

智者平等看万物,阴阳一体,所以何来贤?何来难得之货?

人本身是有欲望的,如果事物被分出优劣好坏,人本能的会去争抢好的,使民不争,一方面要从自身欲念着手,一方面要从外部环境着手。

所以,不分辨贤与不贤,不以贤为好,人们就不会去争这个贤的名声。不去比较物的好坏、不贵重某物,人们就不会因贪念而取不义之利。不让可使人产生欲念的事物出现,可使民安定不生事乱。

因此圣人治民,使民无知无欲,甘食肚饱,强健体魄。使民无分别心、无欲念,使少数知分别有欲望的人迫于大众的价值观而不敢为或不愿为,这样则清净自化,而无不治。

比如攀比、嫉妒、虚荣等这些心理,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念与大众一致的优劣好坏观结合后的化学反应,所以这里的“使民无知”是说使大家对事物没有优劣好坏的概念或不看重于这些概念,而不是说不让人有知识有智慧。

第四章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

道虚空,而无处不在,用之不竭。万物以其为中心回旋运转,似乎他就是万物之本源哦。道无为无欲、不争好静、质朴淳厚、微细居下,他深沉而清虚的气息虽然隐而不显,万物却能感受到他的存在。我不知道他是谁所生,只知道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有了道。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假如把天地和圣人比作人的肺,那么肺所吸入的气就是刍狗,吸入时很重要,而吸入后即被呼出。这看似不仁,却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最显见的就是生长收藏。

天地之间,就如这一呼一吸,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一呼一吸,一取一舍,舍是为得做准备,得是为舍做铺垫,呼出时已孕吸入之势,吸入时已怀呼出之意。

而这一呼一吸一取一舍间,温养了中气,中气又复生天地,如此生生不息,此为大仁也。

故不必穷尽自然万象之消长,实生机之本源就在阴阳消长之间。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兮若存,用之不勤。

***

谷神:后天之本,生化之门,能补先天之根,至阴之物。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依靠的是他不自私其生,所以能得长生。

圣人法天地之智,顺自然之道,不存私心,无为不争,先人后己,厚人薄己,故为人所敬,而得以身先、身存。

这不正是凭借无私,反而成就了其私吗?

第八章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注:予善天,世传本为:与善人。下面的注释我是按“与善人”来解的。)

近道者如水,水能有益于万物而安于清静,安居卑下而接近于道。物情喜升而恶降,众人之所恶者,卑下也。

居以适合之地为善,心以沉静为善,结交以适合之人为善,言以信为善,治民以适合的方法为善,做事以力所能及为善,变动以适合的时机为善。只有顺其自然,无为不争,才能不生忧苦烦恼。

(话说水不是不争,只是他的那种争非常的隐晦。水对于阻碍他前行的物体不是远远避开,而是顺着阻碍物边缘继续前行。水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且不会改变,他可以迂回,可以等待,可以变化,但他最终会去到他要去的地方。他一路前行,对阻碍他的一切以他无敌的持久力温柔以待,同化你,让你变成他想要的样子。加之他的自我修复能力非常强大,他可以毫无顾虑的对你进行同化,然后净化自己在同化别人的过程中受到的污染。

水应该是实物中最能来说明道的特点的吧,柔弱处下,静而不争,净化万物。

有木有发现在表面的不争后面显露出真正的目的,所以人道是不是就是虚伪之道?因发现天道因无欲不争而得以长久,所以人为得长久,而不得不无欲,这就是道为人类设下的一个限制程式。不过话又说回来,有生于无嘛,戏要是能演一辈子,假的也真了。)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使所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则必不能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住。富贵而骄横,就会为自己留下祸根。

将来者进,成功者退,自然之理也。

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5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