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贵者,隆之称也。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老百姓不相争。王弼注中说: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相射,就是相胜的意思。释德清云:“尚贤,好名也。名,争之端也。”所以,尚贤则民争,不尚贤则民不争。贤人之间,矛盾最多,古之贤人,大致相当于今之知识分子,喜欢相互挑毛病、笔墨官司,古今都一样。
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使老百姓不去偷窃。王弼说: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群雄四起,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肆虐,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形势。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动乱不安、矛盾突出,于是想通过减少差别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是他良好的愿望。联想现代社会,我想到了“钻石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这不就是人类对财物过度迷恋的后果吗?还有书画、艺术品的种种天价炒作,也是如此。
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惑乱。王弼说的是: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因此,有钱人可千万别炫耀、露财,否则激发盗贼的贪欲,受害者就是自己了。听说福建人结婚要戴几十个金手镯,这不是乱世之风吗?
不尚贤,使民不争。此句中,贤为其本意,指多财。尚字的本义,有重度过度的意思。尚贤,则是说,过度追求太多的财富。……串起来讲,这句话就是说,使人们不过度的追求过多的财富,这样他们就不会互相争名夺利。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贤:多財也。財各本作才。今正。贤本多财之称。引伸之凡多皆曰贤。人称贤能,因习其引伸之义而废其本义矣。白云的观点与蒋锡昌想同,将“贤”解为“多财”。而“尚”的意思,王弼说“嘉之名也”,也就是“肯定、推崇”,《说文》解为:曾也。庶几也。而段玉裁注本补充了“积累加高之意”,但仍不可解为“过度、重度”。因此,笔者认为,将“不尚贤”解释为“不过度的追求过多的财富”是不符合老子本义的。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此句,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一句的递进。从现代社会看,的确是这样,一个普遍的过度追逐金钱的社会,他们会进一步用已经掌握的财富,去追逐他们认为有更高价值的东西。……这句话的解读:圣人应该使人们不要追逐那些稀奇的东西,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过度的私欲而互相的窃贿。
第一句说的是贤能,第二句说的是财物,本是并列关系。白云的误解基于他对“贤”的误读。而“盗”只是偷窃,并无“受贿”之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无知也。骨无知以干,志生事以乱,(心虚则志弱也)。
因此,圣人治理政事,要使百姓心灵开阔,吃饱饭,意志柔韧,强健体魄。:这里的“虚”和“弱”都是老学的特有用词,都是正面的、肯定的意义,如第十六章“致虚极”,四十一章“弱者道之用”等。此处“虚”指心境的开阔,“弱”指心智的柔韧。小钰根据上下文,“虚”与“实”相对,应理解为空旷、澄明;“弱”与“强”相对,可理解为“柔韧”,亦可作出同解。
这里的虚心,不只是简单的指谦逊,实腹,也不是简单的指吃饱饭。然后,白云表示将要“泄露天机”,称“虚心,为降心火,以离中真阴,下济肾水,坎水充实,故曰实腹。肾水坚实,则生志,志多髓空,志闲髓实。虚心实腹,讲的是坎离循环,上为离火下为坎水。弱志强骨,讲的是精髓循环,上为髓,下为精。强骨,不是单纯的讲骨头的硬质外腔,更主要的是说,骨头内部的髓。”
“虚心实腹,讲的是坎离循环。弱志强骨,讲的是精髓循环。”难道扯到了周易就算是泄露天机了?离为火,虚心是降火,勉强可以说通。坎为水,实腹明明说的是吃饱的意思,谈不上肾水充实。再说“坎离循环”是怎么来的?水火明明是相克的……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不敢为也。
守其真也。知者谓知为也。
经常使老百姓没有诈伪的心智和争盗的欲念,也就是保持心灵的纯真和朴质。致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在这里“智者”指的就是当时的统治者。老子希望统治者以无为的方式治理百姓,让百姓保持民风淳朴,社会保持安定。
肾水的匮乏,会产生心火。精髓的匮乏,会产生志。心乱志狂,则百欲丛生。道德经里,是把过度的欲望当做一种病态来对待。并且认为,要治好这种病,就是反过来,回归本真。
人因为失去了道,而迷失在万物丛中,进而产生了知识。
虽然对“肾水”、“心火”的解读方式,我觉得有过度引申之嫌,但“道”与“知识”的对立却是很有启发的观点。如今很多人沉浸在具体的知识之中,却偏离了大道之行,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
为无为,则无不治。
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就不会发生“不治”的现象了。这我不得不说,老子太乐观了。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靠“无为”恐怕是不行的。后世诸子百家大多被看作修身之道,便是他们作为“帝王之道”的初衷无法实现的后果。
本章中,反对的是过度的欲望,尚贤,贵难得之货,这些都是超出正常生存和生活所需的过度欲望。让百姓从这些不必要的过度的戕害自身的欲望中解脱出来,安乐与朴素自然健康的生活,圣人别的什么都不需要做,百姓就能自在自得自乐的生活下去。
老子的出发点,是劝解“圣人”行无为之道,使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让百姓主动去“从欲望中解脱出来”。老子作为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始终站在统治者的视角,这一点我们需要注意。
老子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希望人们能在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
对于古籍中有争议的释义,需要多查一些资料,尽可能根据上下文综合判断选择哪种更为合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6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