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49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10/20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31581.html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讲堂]

综述:本章老子提出以百姓的心为心的政治观,提出以善心、诚心对待所有人,使百姓归心于善良诚实;并强调以不分彼此的浑然之心去治理天下。

通解全文:

圣人是没有自身私心的,总是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总是把百姓的利益实现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圣人是如何做到没有私心,对待百姓没有分别心呢?

对于以善行事的人,(比如遵纪守法、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要以善的方式、态度待他;对于那些不为善、不行善的人,我也要以善的方式待他,这就是“德善”,以德的方式来行‘善’,这样百姓会受到教化而向善为善。

对于诚实守信的人,我以诚待他;对不诚实守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待他,这就是“德信”,以德的方式去施‘信’,从而感化百姓知信守信。

有道的圣人治理天下,使百姓收敛起内心的妄想和贪念,总保持着浑朴自然的心态。百姓们受到教化倾其听、注其目,百姓的行为举止都循道重德,行善守信,有道的圣人最后使百姓回归到婴孩般那样纯朴自然的状态。

注释:

1、常:帛书甲乙本作“恒”。相通,指不变、固定。

常无心:王弼本作“无常心”,似不妥,把“常”换成“恒”,意思不符合老子原文思想。另河上公注:“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故同意“常无心”。

2、德:一种解释是与“得”古通用。这里的“德”作“品德”解。另一种解释“德”,作动词,以德的方式为善,以德的方式施信。

3、歙:收敛也。”

4、浑其心: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

5、注其耳目:注目而视,倾耳而听,表示恭顺和尊敬。

6、圣人皆孩之:皆使和而无欲,如婴儿也。”人民悠闲自得,如婴孩般淳朴自然。

体会与感悟

老子认为,执政者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使人人守信、向善。老子把以“道”治天下的希望寄托给一个理想的“圣人”,在他的治理下,人人都回复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这种见解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以百姓心为心,这种积极的进步的思想,只有在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践行中得以体现。

从孙中山天下为公到共产党为人民服务,

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再到以人为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这种“德心”发散到全人类,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体现。

共产党人恒无心,以人民之心为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一心为公,执政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就是“以百姓心为心”的现实体现。

《道德经》二十七章提出:“常善救人,终无弃人。”而如何做到常善救人,无弃人?本章给出了答案。

具体来说,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去治理天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子认为:人非生而性善,也非皆善,人生有不齐,品有高低,质有殊异。所以,善者,我当以善待之,但当不善者,我也以善待之。这表明老子德信的“为善”观,用“德”的方式为善,后文的‘为信’也如此。

但是,老子绝不是一味地“扬善”不惩恶。老子在第七十四章明确表达“惩恶”的主张: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

译文:若人民都畏惧死,一有人做坏事就被抓起来杀掉,那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天地间,设置有专司杀伐的力量,无须他人代劳。

可见,那些批评老子“唯善”不惩恶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6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