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
本章阐述了圣人证悟道德真谛之后所具备的大慈悲与大智慧,讲解分三:一、圣人之大慈悲;二、圣人之大智慧;三、本章摄要。
一、圣人之大慈悲
01.与众生一体
因没有实执心
“圣人”是指证悟了大道的人;“常心”是指“实执心”,也即将所知境执为“常、一、自在”的心;“圣人无常心”是指证悟了大道的圣人没有实执心。
常心或者说实执心,会将自我执为实有,将自我之外的一切法执为实有。所谓“实有”,即是具有“常、一、自在”三种特性。“常”是指没有迁变,“一”是指完整、不可分割,“自在”是指独立于其它事物而有。分别心的所知境都具备“常、一、自在”三个属性,而这三个属性也是不能相互分离的,其中的一者一定含摄另外两者。
“圣人无常心”是说圣人断除了人我执与法我执,心前不再有一法,一切都是通透无碍的大虚空的体性。
如六祖大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实际上,身之菩提树、心之明镜台以及呈现在心前的一切现象都犹如梦中所见之事,虽见实无,没有丝毫真实的体性。若真实证悟心性之后,就会真切了知一切显现本来空寂,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需要去“拂拭”如虚空体性的事物。
证悟了心性的圣者就是这样,心前不可能有任何成实之物;之所以没有成实之物,是因为去除了成实之心;成实之心即是执著之心,也就是这里说的“常心”。
内在的“常心”与外在的“常物”可以说是一有俱有、一无俱无的。若有常心,外在必然似有常物;若无常心,外在必然没有常物。相反,若一个人的心前还有常物,说明这个人必有常心;若无常物,则无常心。因为常物是常心捏造出来的,若无常心,何来常物呢?
若心前没有常物,那么一切万法就会在心前呈现一味的空性;当内心住于一味空性时,就再也不会有“能”与“所”的对立;没有能所对立,自心和万法就会融为一体。
果与众生一体
“以百姓心为心”的字面意思是:将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言下之意是,与百姓之心同体。
也就是说,百姓的心与自己的心没有任何距离,没有任何分别,而是完全融为一体,佛经里将这个境界称之为“同体大悲”。此时,众生的一切心行就是自己的心行,众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众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
《楞严经》中说观音菩萨因地修习耳根圆通:“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当通过修行断除一切执著之常心后,就能证悟寂灭的大道觉性,超越世出世间,上合十方诸佛,下合六道一切众生,众生心悲沉或仰举,观音菩萨的心也悲沉或仰举。
《楞严经》中还说,观音菩萨由于彻证了大道,上与诸佛同一慈力故,能具三十二应,入于各种国土广度众生;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故,能够使得祈祷观音菩萨的人获得十四种无畏。此外,观音菩萨由于彻证大道,就具备了四种不可思议无作妙德,如经中说:“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小结
归纳而言,圣人的“无常心”是因,“以百姓心为心”是果。也就是说,圣人因为断除了一切实执心,所以再也没有“能所对立”感;因为没有“能所对立”感,所以与万法成为一体;与万法一体故,百姓之心便成为自己之心,也就是说,百姓之心与自心浑然一味;因为与百姓之心浑然一味故,能同体大悲;能同体大悲故,可令祈祷者获得无量救护,获得种种无畏与饶益。
02.平等饶益
“善”原意是指利他;“善者”是指身口意具有利他秉性的人,这里尤其是指对自己作饶益的人;“善之”的“善”是饶益的意思;“德善”的“德”在这里是指向大道植入心相,“德善”中的“善”是指美好快乐的心相。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那些对我或他人好的人,我饶益他,对于那些对我或他人不好的人,我也饶益他,这样只在大道上播种美好与快乐。
一般来说,不通达道德真谛的凡夫,不知道“我”根本不存在,“我”和“外境”的对立只是分别心制造的错觉,分别心所认知的“我”和“外境”实际上平等都是大道的变现。凡夫基于“我”和“外境”别别分离而有的错觉,只愿意对那些对自己好的人作种种饶益,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好、伤害过自己的人,则根本不愿意去饶益。所以,凡夫所具备的饶益他人的“善”,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呵护自我基础上的。
而通达了道德真谛的圣者,证悟了“无我”空性,获得了“以百姓心为心”的境心一如的境界,现量见到众生与自己本为一体,见到分别心所认知的自己和他人都是觉性的变现,都是业力的播放,故而无论他人善与不善、对自己好与不好,都能平等饶益。
圣人如何平等饶益善与不善者呢?一方面入定以咒语与观想加持,另一方面出定以种种言语和行为加以饶益,在出定以言语和行为所给予的饶益中,使他人通达道德真谛的法布施为根本,财布施与无畏施则为辅助。
圣人这样对怨亲平等施予饶益之时,就是在大道上播种美好、播种快乐,因而未来一定会生活在自己所播种的美好之中;不会像凡夫那样通过对不善之人的怨恨,在大道中播种痛苦而导致生活在痛苦中。
孔子曾这样以比喻说:不善人行持不善时,自己已经堕入陷阱里,如果我们对不善人生起嗔恚与怨恨,甚至做出种种报复,那么我们也就随这个不善人一起堕在了痛苦的陷阱里;若对不善人不但不怨恨,还作种种饶益,就避免了堕入痛苦的陷阱中。
若能这样对道德真谛生起信心,对不善者也平等饶益,久而久之,不善者也一定会转变为善。因为善与不善没有任何自性,都是自心的播放,若时时播种善良与美好,就一定会改变外在的显现。
03.信心周遍
“信”是指说话诚实、讲信用;“信者”是指说话诚实、讲信用的人;“信之”中的“信”是相信的意思,这里的“信”,并不是指相信诚实语者所说的诚实语或者说谎者所说的谎言,而是指相信自己所遭遇的诚实语者或说谎者的本性都是大道觉性,都是自己过去业力的显现,相信祈祷的力量真实不虚;“德信”中的“德”也是指在大道中植入心相,“信”是指“真诚的心愿”。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说诚实语的人,我相信他是大道觉性的游舞,相信对方说诚实语是自己过去业力的呈现,相信自己对对方所作的一切都不会空耗;对于说谎的人,我也相信他是大道觉性的游舞,相信对方对我说妄语是自己过去业力的呈现,相信自己对对方所作的一切也不会空耗。像这样用真诚心在大道上播种美好的心愿,未来就一定会实现。
证悟了道德真谛的圣人,对道德真谛的信心是周遍的、圆满的,无论何种对境现前,贤也好、劣也好,美也好、丑也好,顺也好、逆也好——都知道其本体是大道,是自己过去的心念和合大道而形成,自己的任何一个起心动念或所作所为都会在大道上留下痕迹。
而很多凡夫人则不是这样,他们相信讲信用的人有佛性,不讲信用的人则没有佛性;别人对自己讲信用是业报,不讲信用则不是业报;或者,庙宇以及金光闪闪的佛像上有大道,而茅草屋以及一般物品上则没有大道;或者,顺境是自己过去业力的果报,逆境就不是了;或者,相信做才有效,祈祷没有什么作用。这些都是对道德真谛信心不周遍、不圆满的表现。
此外,我们应当知道,若对道德真谛生起信心,则必定会精勤祈祷;反之,若一个人还不祈祷,或者对祈祷的作用还处于怀疑的状态,则说明此人对道德真谛尚未生起真实的信心。
二、圣人之大智慧
01.境心一味
“在天下”是指生活在世间;“歙歙”是心无偏执的意思;“为天下”是指为天下人服务,“浑”原意是指水不澄清,这里是指因心不分别而使得自心与天下浑然一味。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出现在世间,心无偏执地为天下人服务,住于境心一味的境界中。
什么是“浑其心”呢?就是能所双亡、境心一味的境界,此时没有“我”与“外境”的对立,以前分别心所认知的“我”与“外境”的对立消失了,呈现为一味平等的境界。
凡夫由于尚未去除执著分别,因此总觉得有一个“我”存在,有与“我”独立的“外境”存在。而圣者去除执著分别后,这样的错觉就会消失,现量体会到境心一如的实相。
02.远离分别
“注”是指分别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6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