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
1
读中学的时候,历史教材上说《道德经》是一本无为消极的书,那时没有见过《道德经》,也不知“无为”是何物,书上说消极那就消极吧;读大学时,借阅过《道德经》,因佶屈不解,只好送回,当时的感受是:消极仍在,更添晦涩;十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开始正式接触《道德经》,常读常诵,体悟到广博精微,妙化无穷,对比起来,“消极论”简直是最大的谬误!
2
据说孔子和老子这两个中国圣人曾在一起交流思想,之后,孔子感慨地说:鱼能悠游于水中,鹰能翱翔于空中,既能潜游于水中又能腾飞于高空的是龙;我所见到的老子,其学问、胸襟与智慧,犹如上天入地、无所不至、悠游自在的一条龙。在孔子的眼里,老子的人格、思想无疑是无与伦比、至为珍贵的。《道德经》就是体载老子思想的光辉著作。君王顺着老子安邦治国的思想而为,则天下太平,国运昌隆,中国历史上的汉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就是明证。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无为”、“道法自然”。“无为”不是不为,更不是强为、妄为,而是不争而为。“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清净无为展现的是智慧境界,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无比重要,如果是无我的爱人与心行,那就是无为的;如果是固守自我想法的主观应对,那结果是有为的,甚至是违背事物属性的妄为;如果有想法,但又不明白怎么去做或者是知道怎么去做而不去做,最后放弃不为,那就是不作为。无为倡导的是站在规律的前提下合度量行,即行无为之道:不大不小、不悲不喜、不迎不拒。它不是一种概念,也不是一种做法,更不是一种固定的行为,而是道本平常万变不离其宗,即道法自然。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而非任其自然,才可顺天合时,净定合朴、周行不殆、同体运化。“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无为重在虚其心,只有虚其心,人的身心行为才可能是一个整体,内在表现为不做无谓的消耗,外在表现为不会胡乱作为,因为心静神明,心虚神灵。这样不会依附外物,不会攀沿他人,更不会避弃不为,提起中有放下,放下中有提起,事来则应,事去不留,行于无为就像《庄子.应帝王》中讲到的“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3
从《道德经》原文来看,其文字表述的积极性随处可见:“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朴”,“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等等。读读看,多读几遍,细胞充满能量,人生始于当下,这于治国、于安家、于修身、于应事皆是颠簸不破的叮咛和告诫,照之而行,可塑英华,不依其言,挫解自伤。
更不用说《道德经》通篇充满了真理、智慧、和谐和辩证法,如“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柔胜刚,弱胜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亡”等等,写尽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无穷挚爱,为人解疑去惑,引人离苦得乐。老子其实是世间最多情的人,但“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情情不住。
《道德经》是大道之书,是哲学巨著,是智慧之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所载之道,可以助人正信、正念、正行,成就正果;“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依老子思想而行,可以使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独善其身不失其志,兼济天下妙得良机,内心坦然,脚踏实地,由平常走向睿智,由迷惑走向明朗。虽然时空变换,桑田流转,但读至圣之书,赏大智之美,定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我们轻启书页,静心聆听智者的传承吧!
点歌台
往期精彩回顾:
■每周New一下
看湖汽新闻,了解校园大事件!
■学校章程,你值得了解~
■湖汽之声
二十四桥明月夜
新媒体部
主编:欧阳波仪
校对:刘杨杨阳彝鹏
主播:邓佳丽
作者:谭泽媛
责编:邓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