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这章的内容,一是讲老子思想中道和德的关系。道落实到人类社会,是通过德来实现;现象界的物,是由道产生;德是物的固有属性,并从属于道。二是对道的重要描述,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客观真实存在。
字句解读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大的意思;“容”,即运作、形态,是指一种样态,或者一种容貌。“从”,即从属,亦有转移的意思。“惟”同“唯”,单、独的意思。
大德的样态,大德的容貌,是从属于道的,而且是以道为转移的。有盛大德行的人,也是与道相合并从属于道,而且不能离开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讲道和德的关系。道产生了万物,万物在道那里得到了自己的属性,这个属性就是物的德。因此,道和德之间,德不能离开道,更是从属于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就是指人的感官感受不到的、无处不在的道;就是指无形、无色、无象的道。“惟”,文言助词,无实际意义;比如,惟妙惟肖。“恍”和“惚”,都是指形象不定;形容恍恍惚惚的、若有若无的状况。道这个东西,它没有固定的一个形体,也没有固定的形象。人们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它是恍恍惚惚的、飘忽不定的、若有若无的一种客观存在。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就是惚呀恍呀的意思,形容若有若无的样子。“象”,指形象。道这个东西,在人们的感官感知中,它是惚呀、恍呀,若有若无、似有非有的样子;然而,在惚惚恍恍、若有若无之中,却有它的形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兮惚兮”,即惚兮恍兮;“物”,指实物。道这个东西,在人们的感官感知中,它是恍啊、惚啊,若有若无、恍恍惚惚的样子;无论它怎样地恍惚,总有它的实物存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即深远;冥”,即黑暗;“精”,即微小的原质,指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这里指物的精粹。道这个东西呀,在人们的感官感知中,是那样的深远,是那样的暗昧;但是在它的深远和暗昧之中,始终有它的精粹。
“其精甚真”。“真”,是指真实的东西。道这个东西,有它的精粹,而且精粹是真实存在的。
“其中有信”。“信”,即信任,亦有验证的意思。道这个东西,它的精粹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是可以相信的,而且精粹的存在是可以验证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老子对道的重要描述,旨在说明道的物质性、实存性和确定性。
道作为一个物,在人们的感官感知中,它是若有若无、飘忽不定的,但是道又是客观的存在,它有形象、有实物、有精粹,而且其精粹是能得到验证的。
这段话,是对道的重要描述,也是老子对第一章提出的道是宇宙的本源以及老子的宇宙生成论,作进一步地阐述。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自今及古”,即从古自今;“名”指道这个名字。从现在追溯到古代,道都是存在的,而且是永远的存在,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
“以阅众甫”。“阅”,审阅、观察、观看、关照的意思;“众”,众多的物,指宇宙间的所有物;“甫”,象形字,原意指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这里是指万物的开始。“众甫”,就是万物的开始。
“以阅众甫”,用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道,来观察万物的根源和万物的起始。
“以阅众甫”,是老子无为政治思想的基点,任何事物都由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了解事物的起因(初始状态),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按照事物的规律做事,是无为政治的核心。
“以阅众甫”观点的提出,也为六十三章、六十四章的老子的认识论、方法论提前做好了铺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何以知”,怎么知道?“此”,指道。万物的根源是什么?万物怎么开始的呢?我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我正是以从古自今就有的道,来认识的!
归纳点评
这章的内容,反映老子三个方面的思想。
一是在道和德的关系中,德从属于道的思想。“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就是讲“德”要随从与“道”;有道,才有万物的德;没有道,就没有万物的德。道是什么?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的老根,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德是什么?道产生了万物,每个具体的物,就有了自己的特有本性,这个本性就叫“德”。“德”和“道”的关系,就是“惟道是从”的关系。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德,这个德就是性。我们常讲,某人德性不好,或者德性太差;或者说,某人秉性好,德性好等等,都是在强调人的各自性格特点。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分歧点,从源头来讲,就是人的本性来源不同。
道家认为,人的本性来源于道。老子认为,人的本性、物的本性,人的本质、物的本质,都是来源于道。所以,人的德性与道的关系,是“惟道是从”的关系。没有道,就没有德;“德”是事物具体的本质,“道”是万物的总体本质。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人的本质,物的本性、物的本质,都来源于命,都是天命赋予的。《中庸》第一章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讲儒家的天命思想。
人来源于道,人类社会的开始,及其历史的演变理应追溯到道的开始。人类社会开始就有道,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大道废弃了,才有仁义的出现。仁义之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是根本的道。社会的良好治理,应该回到老子讲的无形、无声、无象的天道上去。
二是在道和德的关系中,道的作用是通过具体的事物、也就是事物的德来实现。道是无形、无声、无象的,道的“三无”,决定了我们的感官感受不到道的作用。“惟道是从”的关系,也是强调道和德不能分离。如果我们把德和道要做一个区分,德是具体事物的属性,而道是一切事物的总体属性。道落实到现实层面,就变为德。
三是“以阅众甫”是老子思想的基点。老子对道“有物”、“有象”、“有精”、“有信”的重要描述,其目的是强调道的实质性、存在性和确定性;而且,道的确定性是可以得到验证的。人类利用从古就有的道,来观察万物的开始,了解万物本始的状况,并以此追溯到万物的生长、发育、衍变等过程。
万物是由道产生的,人类社会也是如此。老子依据天地自然的规律、用“以阅众甫”的观点和辩证思维的方法,阐述并形成了在老子道论指导下的修养论、认识论、方法论、政治论、外交论、军事论等思想,统称为老子思想。其哲学思想被后人称为老子哲学。
阿Q学道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9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