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师说丨齐善鸿教授《道德经》
齐善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主讲教授、老子书院学术院长。教育部直属“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导,医院院长,南开大学红十字会秘书长兼副会长。“道本管理”和“精神管理”的创导者。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道德沦丧的步骤
有朋友很感慨的讲了一个故事,是两个朋友闹翻了的故事。过去两个人勾肩搭背大哥长、兄弟短的亲热无比。可是最后因为一点生意纠纷而翻脸了,从此互相指责。跟我说这个故事的朋友感慨道:嗨,你说,这缺德的哥指责着缺德的弟,这缺德的弟又骂着缺德的哥,俩人就是没人说自己缺德。这世界到底是怎么了??!!朋友说到这里,很是伤心。
说了几千年的道德了,可如今缺德的人和事还是层出不穷,甚至有些跟别人讲道德的人,自己也同时缺着德,甚至连自己也没有完全搞清楚人类的道德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你说说看,这道德怎么就像无根之草一样那样弱不禁风,那样不堪一击呢?那老子作为圣人,能解开人类道德的这个困局吗?
在世界上,《道德经》被誉为“东方圣经”,又有“万经之首”之美誉。
以道看世界,生命就如同一个容器。你往生命中装进什么,你就会变成什么!生命的挣扎,就在于把习惯了的当成正确的。命运的困局,就是内在的错误和外在的错误相互强化!生命的失败,就是因为一直坚持错误的而没有觉察。生命的觉醒,就是懂得了将历经千年检验的圣人智慧装进自己的生命中!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看看老子是如何剖析道德这个人类精神的谜团的吧!
太上玄深众妙门,如影随形难见真。上善若水藏智慧,虚极静笃安心魂。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说啊,那些因为有道而有上德的人,对人有德时而不自以为德,所以才是真正有德。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
“因为上德的人,与道同体,道是无所为而为,所以他也是无所为而为。而下德的人,有心积德,反而有许多地方却做不到真德了。
上仁的人,虽然是为,却是无所为而为;上义的人,尽管是为,却是有所为而为。
上礼的人,就更过分了,他自己先行礼,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来,引着人家强就于礼。
由此看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等到步入礼的境界,是表示忠信的不足,祸乱也就随之开始。
至于以智慧去测度未来,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更是愚不可及的事。
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以忠信为主,而不重视俗礼;以守道为务,而不任用智巧;务必除去一切浅薄浮华等不合乎道的,而取用敦厚朴质等合于道的。
对于这一章,不少的朋友说,读起来很拗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是什么逻辑呢?实际上,这不是真正的难点,只要明白“上德”即是悟道之德,也就清楚了:悟道的人自然就拥有了生于道、合于道的德,这是因道而生的德,自己并不自以为是自己的美德,这才是真正有德的表现,是老子所讲的“玄德”另外一种表述方式。余此类推。
在本章里,老子把人们作为的方式,也包括统治者行为的方式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老子认为,上德和上仁是最接近道的状态。
老子在本章关于道德沦丧的逻辑展开,是有感于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日益虚伪和社会治理上的愈来愈表面化和外在化,而真正发自于自然大道的道法精神正在日益沦丧,尤其是很表面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礼仪成了维持关系的关键力量。老子十分地痛心,随之以他特有的智慧向人们展示了道德沦丧的步骤,也想以此警示人们。至此,老子就揭开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怪相:一直在强调道德,但似乎也没有遏制住道德的沦丧。原来,红尘中人们所强调的道德,都是无根之草,所以道德才会在现实中被很多既不反对,甚至还倡导它的人们所嘲弄。是嘲弄道德呢?还是嘲弄自己?嗨,这真的是人生中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至此,我们总算是明白了道德这样一个比较抽象又十分具体的人类精神主题为何会遭此厄运,也就清楚了道德沦丧的背后原因了。那么老子作为圣人,又给我们开出了什么药方呢?
老子在这一章中,教给了我们道德经中非常核心的一些智慧:
1、首先是“道”为母,“德”为子,道在客观上,德在人生命中。道与德可为母子关系,有道有德,无道无德,这可以看作是老子的基本论断,也是贯穿整部道德经的逻辑主线。
2、老子所说的“上德”与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或者“德政”或者“行善积德”完全不是一回事。老子所说的“上德”是“无以为”、“无为”,它根据客观规律、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没有个人的功利意图,不单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是自然之德,不是主观上求来的,也不是自我标榜的。
3、以红尘仁义礼建设的“小圈子就是人之道性觉醒的“枷锁”。从古至今,多少人为了小圈子的利益赴汤蹈火?多少人为了哥们儿义气而舍生忘死?多少人因为小圈子利益受到伤害而失去理性?古代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直被人们称颂,接近尾声时刘备一怒之下举蜀国之力为兄弟报仇,才有了夷陵之战的惨败,也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的大损。江湖上的恶斗、帮派之间的火并,也都是出于自己帮派利益的相互残杀现实中,那些拉帮结伙的想做老大的人,只为自己的兄弟谋利益,却又伤害了更多人的利益,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最终不也是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老子对这种所谓的“侠义”是嗤之以鼻的。因为这样的道德是虚伪的,是最容易迷惑人的,是以团伙方式放大人性弱点、将缺德美化成有德的最典型的骗术骗了自己,也骗了很多人。这样的做法是将个人自私进一步放大的虚伪之举,是在制造更大的不公平,是在帮助很多愚昧的人获得一种缺德的有德错觉,这怎么能算是聪明呢?看看这些人的结局也就答案自明了。
4、老子“无礼”吗?怎么会呢!老子所反对的是那种虚伪的仁义礼,相信你也会反对虚伪吧。比如,上级要求下级必须做到的,自己并不会遵守,是一种近乎于单向的强制,这当然是无法成功的。上级对部下不忠诚,却要求部下忠诚上级,这本身就是虚伪的,自然也不会得到下级的忠诚。在家庭中,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不好好学习。父母对孩子欺骗自己的事怒不可遏,但自己又往往会对孩子或者其他人缺乏诚信。想想看,这样的道德还是有德吗?本质上已经是缺德了当然,缺德只能换来缺德。
3、老子鄙视以道的名义却又离开正道去预测命运的作为。道在命中,命在心中,修道悟道行道,遵循规律自有其结果。当人心妄动时,本身就是背离大道了。看看那些妄测天意的人,几乎都是靠骗人为生的。
4、大丈夫之大在于合道。老子借用了人们熟悉的“大丈夫”这一说法来表明人们需要振奋生命的正道阳气。人自私的心思一动,就会伤到自己生命的阳气所以老子提出了“大丈夫的合道作为:立身要敦厚,莫陷入俗礼的虚伪之中;做人要内心实在,不追求外在的浮华。如此这般,人就会回归到正道上。
我们将老子在第38章中所阐释的思想总结成《悟道箴言》,奉献给大家:
有道有德,无道无德,自称有德,即是伪德。
若离开道,德不是德,仁不是仁,义不是义。
背道重礼,表面合理,本质虚伪,祸乱之首。
大丈夫者,顶天立地,以道为本,道生万德。
至此,道德道德,先道后德,有道有德,无道无德,悟道玄德,这就是老子“一以贯之的思想纲领。老子认为天地万物莫不是遵循着这个“”,也就是道,认为一切若是离开了“道就会走向毁灭。这也正是老子在第三十九章中所阐释的思想。
华夏文明,涌流不绝五千年。伴随着三十年来经济崛起,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影响广大持续日久的文化复兴。奇崛瑰丽灵机莫测的道家哲学一边支持儒家文化的哲学提升,一边接引佛教入中国。它既能帮助帝王将相经略天下,又能启迪自由心灵安居人间。今天,大量卓越的企业家汲取道家智慧成就行业翘楚,开拓企业版图,如任正非、张瑞敏、雷军、马化腾、郑南雁等。交大国学老子书院秉承历代书院经典管理模式,邀请全球道学名师、名山大德和挚爱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管理大家,诠释经典,指导实修,帮助学员们提升人生和企业管理的境界。1.
道家经典研修,领悟道家智慧;
2.
韬光、自胜、贵柔、贵谦、无为;3.
道家源远流长的养生智慧,成就生命的人天合一;
4.
学员企业参访交流;
5.
中西哲学互通对比;
6.
儒家经典、禅宗文化融会贯通;
7.
经营有“道”,学习最高境界的管理智慧;
8.
走访名山福地,拜访名师高德,
参访国内外一流学府;
9.
琴、棋、书、画、茶道、太极,修养身心;
10.
室内室外相结合,学修并举。
《道德经与领导力》通讲老子《道德经》,学习这种被称为“人类智慧灯塔”的思想要义,理解包括宇宙大道、人生智慧和国家治理的中华认知思维理念。堂皇正大,启人智慧。老子之学,深透人性实况,了解事变机制,建立人事变化的规律,提出应变处世的原理,在艰困的环境中,掌握资源,与人为善,成功不必在我,但我必然付出,真是与儒家相辅相成的圣贤智慧。中华文明有儒家正面提出道德理想,成为立国之本,但老子的思想却是使得儒家的理想真正能够落实的智慧,学习老子,必须有理想,愿意世界变得更美,从而不计较自己的辛劳,一心付出,给而不取,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功成而弗居。学习老子,才能知道成功者的真正胸怀。《庄子的境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又一座丰碑,可惜几千年来少有人能真正读懂这位孤独的智者。看似逍遥和妙曼的字里行间,隐藏着道家深邃的洞察。杂花生树,美不胜收。庄子怀抱出世的胸怀,不受社会世俗观念的束缚,一心追求自己的兴趣嗜好技艺的最高超升,最终获得个人的终极自由,可以说是天才的哲学,是天才就是一个人成功了就是成功,不必依赖社会,以自己的爱好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做到忘仁义忘礼乐外天下,若事事顾人眼色,必无个人自由,人之烦恼在于以他人的眼光评价自己,有庄子的适性逍遥智慧,就能断除世俗的烦恼。庄子故事多,都在将人们的视野从世俗纷纭中拉向壮美的天地之外,使人驰心往神,交错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列子与领导力修炼》《列子》为道家三玄之一,向为道家所重。列子是老子与庄子之间的过度人物,其思想体现了道家思想从社会关怀向个人修养的转折。列子的思想“以虚无为本”,是庄子思想的重要资源。《列子》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影响。老子入世,是都市哲学家,庄子入世而出世,是都市与山林的哲学家,列子就一心向往山林,是纯粹乡村山林的哲学家。文中充满了修练的话语,是武功哲学的滥觞,以不知的意蕴将人智的御用从外向内,从而开发了身体的潜能。《易经智慧与卓越领导力》易家的学问,演天地万物之变化,通阴阳四时之德性。君子虽畏天命,重于德性修养而不占卜。但却一《易》在手,知变与不变之机缘,坐定而操万全之数。周易以一卦六爻的架构,述说事情发展演变的逻辑,表述人事位阶的利害关系,点明所处情境的吉凶祸福,提出应对进退的保身智慧。周易又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华夏民族智慧结晶的汇聚之地,举凡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政治人伦都在它的讨论范围之内,儒道两家的思想创造,都藉周易的符号与文字充分表达,谓之华夏最全面的智慧宝典而不过。《佛道汇缘》选修道家儒家阴阳和合,开创了中华文明的万千气象。佛家的流入,经两千年的融合,更与这大潮汇聚出了更加宏大的无尽洪流。印证了道家出世间智慧的高妙无穷。《道家管理及实战参访》道家思想在管理领域能够成就古代的帝王,也能够成就今天的企业。通过对道家管理思想的阐述和成功企业案例的分析,领悟道家管理智慧,提高学员管理水平。道家管理思想与企业效能倍增:一、道商精髓与顶层设计
二、赚钱机器与利润倍增
三、商业模式与执行为王
四、国学智慧与难题化解
《孙子兵法与战略》《孙子兵法》为中国兵书之首,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孙子秉承老子智慧,铸兵学百代之典,助豪杰之士成不世之业。史上著名的三十六计就出自孙子兵法,它不仅是古代战场上用术之道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商场人际关系的应对之道,近年广受国际社群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9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