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二章美与丑的对立统一和圣人的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8/16
广东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ews.html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之所以称之为“美”,那是由于有丑恶的存在;都知道善的事物之所以称之为“善”,那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因此有和无相依而生,难和易相辅而成,长和短相比较而显现,高和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追随。因此圣人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注重身教而不以言教,听凭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以干预,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助其成长而不自恃其能,大功告成而不邀功自傲。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业得到永存。

这一章的前半部分集中体现了老子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他列举出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一系列矛盾而对统一的概念,指出它们在客观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们相辅相成,在对立中形成统一,这种对世界的深刻观察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例如,美”是什么?“美”的外在表现其实就是能给人身心带来愉悦感受的东西。比如说“美”味、“美”景、“美”女、“美”德,等等。

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只要你觉得那是美的,那就是美的。比如汉代美女的典型是赵飞燕的“瘦”——苗条,而唐代美女的典型是杨玉环的“胖”——丰盈。再比如当下被人们称为神仙姐姐的刘亦菲的清水出芙蓉——自然之美。古今中外,美的标准千奇百怪,可以说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哪个具体时空里都有一套各自认为的“美”的标准。而这美与丑同样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比较,就没有美丑。

后半部分,老子提出治理人类社会的法则,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也就是以无私的胸襟来对待和处理天下之事。这里老子正面提出了他的“无为”的治国理念,也就是“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这也是他所认为的“圣人”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的“圣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呢?其实就是能够得到“道”的精髓,并用以贯彻到治理国家的具体事务中去的帝王。

中国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说:“老子所谓‘圣人’者,尽人之能事以效天地之行所以无事。”也就是说,老子认为,圣人治国要“无为”,要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在施行教化方面,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而是注重身教,是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以顺应民心。

日本老庄研究泰斗福永光司说:“老子的无为,乃是不恣意行事,不孜孜营私,以舍弃一己的一切心思计虑,一依天地自然的理法而行的意思。在天地自然的世界,万物以各种形体而出生、而成长变化为各样的形态,各自有其一份充实的生命之开展:河边的柳树抽发的绿芽,山中的茶花开放粉红的花蕊,鸟儿在高空上飞翔,鱼儿从深水中跃起。在这个世界,无任何作为性的意志,亦无任何价值意识,一切皆是自然如此,自然而然,绝无任何造作。”

中国经济学家胡寄窗在其《中国经济思想史》中说:“老子的无为论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他在反对统治人民的各种苛繁的法律、兼并战争及沉重的租税负担等方面,反映了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要求。”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友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98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