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季节有春夏秋冬,国家有兴盛衰亡。明白此一原则,我们的处世态度就会谦虚退让,适可而止;然后功成身退,长保平安。
关于"天之道",在本书尚有多见,与本章类似的说法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七十三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七十七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八十一章)。在此,"天"代表自然界的能动力量("地"则代表受动力量)。因此,"天"可以作为"天地"合称的自然界,而"天之道"即指"自然界的运作规则"。到了庄子,则明白以"天"代表自然界,请参考《傅佩荣解读庄子》,如《天地》、《天道》、《天运》各篇。
由于"天"在古代原有崇高地位(如以"天子"指称帝王),亦即天扮演主宰者的角色。本书在谈到"天"时,仍未完全摆脱此一思想背景,所以会有"治人事天莫若啬"(五十九章)的说法。"事天"一词是最明确的证据。
有关历史名人在富贵贫贱之际,这一类的人生经验典故,多到不胜枚举。现在我们姑且摘取数则就反面发挥的诗文,以发人深省。
仔细体会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宋、辽、金、元时期几首名人的诗,便可了解《老子》本章有关人生哲学的深意。也许说这些作品未免过于悲观低调。但人生必须要经历悲怆,才能激发建设的勇气,这便是清代史学家、大文学家赵翼先生在《题元遗山诗集》中所谓的: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以下便是反映辽、金、元三朝有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哲学文艺作品。
辽·《伎者歌》
百尽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
人生事,的确如此。无奈人们明知而不能解脱!
金·元遗山《秋夜》
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
春雷漫说惊坯户,皎日何曾入覆盆。
济水有情添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
百年世事兼身事,樽酒何人与细论。
“百年世事兼身事”,到头来,谁都难免有此感受。无论清平世界或离乱时代,大概都是如此。只可惜无遗山亲身经历兴衰成败的哲学观点,却是“樽酒何人与细论”的感慨,除非与老子细斟浅酌,对饮一杯,或许可以粲然一笑。
元·刘从益《题闲闲公梦归诗》
学道几人知道味,谋生底物是生涯。
庄周枕上非真蝶,乐广杯中亦假蛇。
身后功名半张纸,夜来鼓吹一池蛙。
梦间说梦重重梦,家外忘家处处家。
“学道几人知道味”可为世人读老子者下一总评。“谋生底物是生涯”,人人到头都是一样。若能了知“梦间说梦重重梦,家外忘家处处家。”又何必入山修道然后才能解脱自在呢?
元·密兰沙《求仙诗》
刀笔相从四十年,非非是是万千千。
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牙笏紫袍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
有人问我蓬莱事,云在青山水在天。
“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真是看透古今中外的人情世态。正因其如此,要想长保“金玉满堂”的富贵光景,必须深知“揣而税之”的不得当,以及“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自取速亡的可畏。
《道德经古本合订》李辉
《解读老子》傅佩荣
《老子他说》南怀瑾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与“玄牝”(上)道德经
第六章:“谷神”与“玄牝”(下)道德经
第六章:吹毛用了急须磨道德经
第六章:人为神的守护人道德经
第七章:老子的不自偷生(上)道德经
第七章:老子的不自偷生(下)道德经
第八章:水的人生艺术道德经
第九章:“劝世文”式的老子格言道德经
第九章:富贵难保的反面文章道德经
第九章:中外历史上的悲剧(上)
朗读:叶子,《论语》爱好者,朗读爱好者,感谢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0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