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张振东庖厨随想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9/16
庖厨随想张振东

孟子说过:“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位“君子”又想吃好的,又不愿意背杀害动物的名声,于是玩起了自欺欺人的把戏──假惺惺地远离厨房。其实,下厨房很有意思,你可以当它是劳动,也可以认为是休息。

进厨房之前,先要去菜市场采购。鸡鸭鱼肉,各种蔬菜,五颜六色,琳琅满目。这些菜大都是当天从批发市场趸来的,新鲜水灵。让人想起那句老话:鲜鱼水菜,货卖当时。你可能事先有个计划,比如想吃涮羊肉,也可能没有一定之规,信马由缰遛着看。正好在一家菜摊看到芦笋,北方以前很少见这种菜,于是改弦易辙,来个白灼芦笋。人生也是如此。张先生没有设计,“走到哪儿算哪儿”;李女士有个规划,三十岁前要如何,四十岁要前怎样。但实际上很难做到“依计行事”。在某一个岔口碰巧向左拐,下一个路口又碰巧向前行,各种的不确定性也就成就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喜欢做饭的人从不把进厨房当作苦差事。有朋友厨艺高超,且乐此不疲,一谈起做饭眉飞色舞,没事就琢磨做什么菜。隔三差五地请客,搭配冷热荤素,兼及色香味型,照顾每个客人的口味习惯。这种搭钱劳神费工夫的事情,居然有人干得兴致勃勃,真是不可思议。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往往不觉得辛苦劳累。有时就想,一个人能把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爱好统一起来,应该是幸福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许多人为了谋生糊口,不得不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未尝不是一件可悲的事。

同一道菜,哪怕是醋溜土豆丝、烧茄子或者西红柿炒鸡蛋这样的家常菜,不同的人做出来,口味也不一样。有的可口,有的一般,有的难以下咽。小而言之,做一件事情,认真或不认真,总还是有区别的;大而言之,无论哪行哪业,都有水平超过一般的“大师”级人物。冯骥才在《俗世奇人》里,就提到旧时代天津的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凭借一手绝活,在码头上混得响当当受人尊重。

汪曾祺讲过,喜欢做饭的人比较的不容易自私。确实,很少有人做个得意的菜,就是为了一个人在角落里独吃,总是更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和赞赏。民国时期的公馆菜,要为厨师特设一座,菜上齐后,厨师如唱戏的名角儿,挑帘出场,问各位吃得是否合口,有什么意见。大家自然给予好评,然后把他让到座位上,敬酒道辛苦。厨师也特有成就感。小学生写作文爱用了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能够为别人提供快乐或方便的人,自己也容易有满足感。自私的人处心积虑为自己着想,反而是常常小肚鸡肠,整天难得一开颜。应了孔子那句话,“小人常戚戚。”

我刚上班时,身上有衣穿,肚里却少油水,于是经常想吃肉,最好肥点儿的。有一次,哥儿几个赴饭局,第一道菜上的是扣肉,还没等第二道菜上来,风卷残云,盘子就见了底。主人也善解人意,赶忙让再上一盘。到了周末,有时喜欢做红烧肉解馋,炖上一锅,烩土豆或白菜豆腐,觉得人间至乐,莫过于此。红烧肉还可以“反串”酱肉,切片加陈醋香油葱丝,用以佐酒,亦佳。“苦难出诗人”,饥饿也能够激发人的想像力。曾经还用红烧肉片配上香菇、木耳、黄花菜、香干、面筋、鸡蛋诸菜,做打卤面,费力不多,吃着舒坦。红烧肉“一肉三吃”,就如同优秀干部能在不同岗位发挥作用一样,不知能否算我的发明。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红烧肉、扣肉淡出了心目中的美味。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需求的种类和层次也随之上升,对大多数人来讲,满足口腹之欲就不再是人生的乐趣。衣食足而知荣辱,这终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年光盘的壮举只能存留在记忆中了。

早年间听过这样的话:“老西儿吃鱼,两手不离。”山西缺水,山西人以前也不习惯吃鱼,一吃鱼手忙脚乱的。我不大会吃鱼,也不大会做鱼。煎鱼的时候,总想扒拉着看看煎得怎么样,十回有八回弄得乱七八糟。老子《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国家不要扰民,不要乱折腾,就像煎小鱼一样,翻得太勤,鱼就全给煎烂了。其实,大到治国理政,小到居家过日子,都是这个道理。

友人刘君,年轻时仪表堂堂,职业光鲜,属于“钻石王老五”式的人物。但此人性格执拗,婚后与另一半相处时,毫不动摇地坚持“责人严,待已宽”的原则,故而婚姻必不能持久。三次结婚,三次离婚,之后形象和光景完全在常人以下了。每次看到刘君,同情之余,就想起一锅煎得乱七八糟的鱼。

我在河之东您又在哪里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00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