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十二章圣人为腹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5/30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an)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fang)。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指青、红、黄、白、黑这五种颜色,代指颜色的缤纷多样。

目盲:指眼花,并非完全看不见的意思。下句的“耳聋”与此相似。

五音:指宫、商、角、徵(zhi)、羽这五种乐音。

五味:指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

爽:与当今用的含义不同,这里指麻木的意思。

行妨:指一切损害别人利益的行为,这里尤指偷窃和抢掠等行为。

为:追求。

腹:这里指饱腹之义,代指内在的满足。

目:这里为悅目之义,代指外在的追求。

缤纷多彩的颜色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动听的声音使人听觉迟钝,多种可口的滋味令人口感麻木,纵马打猎令人心发狂,稀有的物品令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饱腹而不求炫目,舍去外在的诱惑,而只取内在的满足。

美色妙音,迷人心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这一章前三句说的是人的感官,第四句深入到了人的心理,而最后一句提到了人的行为。

在生活中拥有这么丰富的色彩、音乐和美食是一种很享受的事情,然而老子却认为,缤纷多彩的颜色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动听的声音使人听觉迟钝,多种鲜美的滋味令人口感麻木。

表面看似这话说的没有道理,人们为生活的单调而苦恼。哪还会因为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不高兴呢?可只要深入去想,就会发现老子所讲的道理非常实在,因为过分陶醉于声色之中,的确有伤于健康。

在古代,权力最大、财富最多的莫过于皇族,声色之想、口腹之欲的满足当然不在话下,但中国两千多年间所产生的几百个皇帝中,活到了70岁以上的帝王只有10人左右。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前一句说的是过度娱乐会扰乱人的心志。——玩物丧志

后一句说的是珍奇的东西会令人行为不轨。——见财起意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说安乐的生活会让人丧失掉警惕之心,即使身处危险中也毫无察觉,而(初创之时和末代江山如何保住)忧患会使人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最后老子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为腹”指的是追求吃饱、穿暖。

“为目”指的是追求声色犬马的奢侈欲望的满足。

实际上老子在这一章倡导的观念是寡欲!

寡欲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思想传统,不仅道家提倡,儒家也提倡。孟子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为什么都强调寡欲呢?其原因有两点:

其一,人类欲望的特殊性。

动物的欲望是有限的,仅限于几种基本的生理满足需求,而生理欲望一般都是有度的,不会产生过度膨胀的问题。

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人类这种欲望的特殊性决定了人要常常遭受欲望得不到满足之苦。(事实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的欲望必然是永远不会获得彻底满足的。)而与此同时,一些人为了追逐欲望不择手段,给社会带来罪恶与危害。

其二,寡欲主张的提出有些特定的时代背景。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整个社会创造的财富很有限,如果能够平均分配,一般年景还是可以做到“无人不饱暖”,可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大部分人难以吃饱穿暖,有个人原因存在,但基本原因还在于社会分配制度的不平均。他们占有的财富数量远远超出了其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更多用来享乐。

而思想家所一再强调的寡欲,也正是主要说给这些富裕者听的。

宋代理学家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这里的“人欲”实际上指的是超出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的过分欲望,“存天理灭人欲”相当于老子所言的“为腹不为目”,其实质也无非是强调自来已久的寡欲概念。

顺大道,行寡欲!

?退步与自己

迷惑世界,解惑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1431.html